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6 11:29:5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谭利炳 何丽 罗勇
在安仁县,有这样一位特殊的“航天引路人”——他曾是投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军人,退役后带着对故土的眷恋,投身家乡青少年科普教育。
暑假期间,安仁县红蓝融合少年德育基地成为当地中小学生的热门“打卡地”。该基地创始人于海琳正为孩子们讲解中国空间站的模块构成(如图),对比展示长征二号F和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模型特点,帮助孩子们理解不同航天器的功能差异。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近距离观察真实的火箭残骸、航天器材,还能亲手拼装小火箭,在实践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安仁县实验学校学生袁朵看着“飞升”的火箭,高兴地说:“这个火箭模型特别酷!刚才教官教我们组装的小火箭真的飞起来了,我以后也想当航天员!”
1986年出生于安仁县龙市乡的于海琳,2006年怀揣航天梦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6年间,他从军旅记者成长为雷达尖兵,不仅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更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刻入骨髓。2022年退役时,他放弃了大城市的安置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创建航天科普基地。
“在部队时,我深刻体会到载人航天精神的力量。退役时我就想,能不能把这些宝贵经验转化为教育资源,让家乡的孩子们从小接触航天科技,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于海琳说。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从资金筹措到基地选址,从展厅设计到展品布置,甚至水电线路铺设、墙面粉刷等细节,于海琳都亲力亲为。然而,家人的不理解成了他创业路上的最大挑战。“父母起初强烈反对,但最终我说服了妻子。正是她的坚定支持,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勇气。”于海琳表示。
2023年春,当基地布下第一块展板时,一颗为孩子们播撒科学种子的梦想就此生根。基地教官团队中还有多位退伍军人,他们来自不同部队,却因共同的理想相聚于此。他们用部队锤炼出的专业素养与严谨作风,为孩子们讲述军旅生活、航天故事,传授科学知识。“我们设计了很多互动课程,比如火箭原理讲解、模拟发射等。看到孩子们眼里的求知光,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安仁县红蓝融合少年德育基地教官匡求求向笔者介绍。
目前,基地已建成红色教育类和蓝色科普类展厅10个,涵盖航天科技、国防教育等内容,收藏了航天员书法作品、缩小版神舟飞船返回舱降落伞、火箭残骸等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航天实物。自运营以来,该基地累计接待访客超2万人次,举办讲座百余场,成为当地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
责编:梁可庭
一审:梁可庭
二审:罗徽
三审:陈淦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