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与宫颈癌:不是所有感染都会癌变,分清关系不恐慌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6 10:09:34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蒋斌

“体检发现HPV阳性,是不是要得宫颈癌了?”“打了HPV疫苗,就再也不会得宫颈癌了吗?”在妇科门诊,关于HPV和宫颈癌的疑问总能听到。很多人把HPV感染和宫颈癌画上等号,一看到检查单上的“阳性”就慌了神。其实,HPV和宫颈癌的关系就像“种子”和“开花结果”——种子落地不一定能发芽,发芽了也未必能结果,中间有很多可以干预的环节。

一、HPV是什么?它如何“找上”宫颈?

HPV的全称是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就像感冒病毒一样,能通过皮肤黏膜接触传播。但它有个特点:特别喜欢“定居”在人体的鳞状上皮细胞里,而宫颈、阴道、外阴这些部位的皮肤黏膜,恰好是它的“理想家园”。

传播途径:性行为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有性生活的女性,就像“出门可能遇到雨天”一样,都有感染HPV的风险。研究显示,80%-90%的女性一生中会至少感染一次HPV。此外,少数情况下可能通过共用毛巾、浴缸等间接接触传播,但概率极低。

HPV的“家族庞大”:目前已知的HPV亚型有200多种,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如6、11型)通常只会引起尖锐湿疣(一种良性疣状病变),不会导致癌症;高危型(如16、18、31、33型等)才是宫颈癌的“潜在推手”,其中16型和18型最为“危险”,导致了约70%的宫颈癌。

二、感染HPV后,多久会变成宫颈癌?

很多人担心“一旦感染HPV,就离宫颈癌不远了”,但事实上,从HPV感染到宫颈癌,是一条漫长且“可逆转”的路,平均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中间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HPV持续感染

感染HPV后,大多数人的免疫系统会像“清洁工”一样,在1-2年内把病毒清除掉,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只有当免疫系统“工作不力”,无法清除病毒,导致同一种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超过2年),才会进入下一阶段。

第二阶段:宫颈发生癌前病变

持续感染的高危型HPV会“破坏”宫颈细胞的DNA,让细胞出现异常增生——这就是癌前病变(医学上称为CIN,分为CIN1、CIN2、CIN3)。此时身体通常没有任何症状,但通过宫颈癌筛查(TCT+HPV)能及时发现。

值得庆幸的是,癌前病变不是癌,CIN1级甚至可能自行消退;即使是CIN2、CIN3级,通过宫颈锥切等手术也能彻底治愈,阻止其发展为癌症。

第三阶段:发展为宫颈癌

如果癌前病变没有被发现和治疗,异常细胞会继续恶化,突破宫颈的基底膜,形成宫颈癌。到了这个阶段,可能会出现性生活后出血、白带带血、阴道异常排液等症状,但此时治疗难度已明显增加。

三、如何打破“HPV感染→宫颈癌”的链条?

预防宫颈癌的核心,就是在HPV感染到宫颈癌的“漫长链条”中,找到可以干预的节点,及时“切断”它。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主动接种HPV疫苗:给宫颈“穿防护衣”

HPV疫苗是目前唯一能预防癌症的疫苗,它就像给宫颈“提前注射抗病毒血清”,让身体对特定亚型的HPV产生免疫力,避免初次感染。

疫苗种类:二价疫苗(预防16、18型)、四价疫苗(预防6、11、16、18型)、九价疫苗(预防6、11、16、18、31、33、45、52、58型),价数越高,覆盖的HPV亚型越多,但二价疫苗已能预防70%的宫颈癌,性价比很高。

接种年龄:我国推荐9-45岁女性接种,越早接种效果越好(最好在首次性生活前),但即使有了性生活,接种疫苗仍能预防未感染过的HPV亚型。

注意事项:疫苗不能治疗已有的HPV感染,也不能替代宫颈癌筛查,接种后仍需定期体检。

(2)定期做宫颈癌筛查:给宫颈“做体检”

筛查的目的是在癌前病变阶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筛查方法:HPV检测,查是否感染高危型HPV;TCT检查(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看宫颈细胞是否有异常。两者联合筛查准确率更高,建议25-65岁女性每3-5年做一次(具体频率遵医嘱)。

哪些人要更频繁筛查?有多个性伴侣、免疫力低下(如长期吃激素药)、曾感染过高危型HPV的女性,需在医生指导下增加筛查次数。

(3)感染HPV后,这样做能降低风险

如果检查发现HPV阳性,先别慌,可按以下步骤处理:

第一步:看“亚型”:如果是低危型,只需观察是否长尖锐湿疣;如果是高危型,结合TCT结果判断。

第二步:结合TCT结果处理:若TCT正常,多数是“一过性感染”,半年到1年后复查即可,期间注意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比如多运动、少熬夜);若TCT提示“ASC-US(意义不明的非典型细胞)”或更严重,需要做阴道镜检查,必要时取宫颈组织活检,明确是否有癌前病变。

第三步:别轻信“转阴神药”,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彻底清除HPV,所谓的“抗病毒药”“中药”只能辅助提高免疫力,真正起作用的是身体自身的抵抗力。

四、关于HPV和宫颈癌的3个常见误区

误区1:没有性生活就不会感染HPV,不用筛查

虽然性生活是主要传播途径,但少数情况下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感染;且宫颈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是25岁,与是否有性生活无关,只要到了年龄就该定期查。

误区2:HPV阳性就不能有性生活了

可以有,但建议戴避孕套(能减少病毒传播给伴侣的概率)。不过HPV可能存在于避孕套未覆盖的皮肤黏膜上,无法100%预防传播,伴侣也可以做HPV检测(男性感染通常不致病,但可能传播给女性)。

误区3:绝经后就不会得宫颈癌了,不用管

绝经后女性仍可能感染HPV,且宫颈癌发病年龄有延后趋势。65岁以上女性若过去10年筛查正常,可停止筛查;否则仍需定期检查。

总结:HPV感染不可怕,科学应对是关键

HPV和宫颈癌的关系,就像“吸烟与肺癌”——吸烟不一定得肺癌,但肺癌患者多有吸烟史;感染HPV不一定得宫颈癌,但宫颈癌几乎都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有关。只要我们做好“三级预防”(接种疫苗、定期筛查、及时处理病变),就能把宫颈癌的风险降到最低。

记住:HPV阳性不是“癌症判决书”,而是身体在提醒你“该关注宫颈健康了”。不恐慌、不忽视,用科学的方法守护自己,就能远离宫颈癌的威胁。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妇科)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印奕帆

三审:田从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