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文化体的历史形成(连载三)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5 18:19:55

三、早期涟水河畔的主人:南蛮鴃舌之人

作者:李德仁

南蛮鴃舌之人,是早期涟水河畔的主人。

《孟子·滕文公上》称,楚人为“南蛮鴃舌之人”。意思是楚人说话像鸟叫一样难懂,今娄底、湘乡一带仍多古语遗存,“牛叫”、“鸟叫”之比即难懂不好听。活跃在连道区域的“南蛮”应该是与武陵蛮、五溪蛮等并称的“梅山蛮”,长沙蛮的一支,即以蛮猺獠(注:猺、獠是对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谓,“獠”新化县志多有记载,但常常被研究者无视)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其实,“蛮”不是某一个部族的专称,而是南方非华夏民族的泛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蛮”往往与不同部族、地名连用如“苗蛮”、“楚蛮”、“长沙蛮”、“梅山蛮”等

历史上,这里山高林密,山地丘陵起伏,自然条件恶劣,自然村落之间少通音问,有“十里不同音”之说。“楚言而出”(《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说明,楚人的语言与中原不能互通。《史记·楚世家》:“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意思就是不遵守中原周朝的规矩、礼仪,语气中能感受到熊渠那霸蛮的倨傲和盲目的自信

春秋时期,南蛮作为早期涟水流域的主人,是综合历史发展的传承性与后来秦汉的长沙蛮、宋之梅山蛮现实存在及相应的行政设置得出的结果。

《汉书·地理志》:“楚地)信巫鬼,重淫祀”汉王逸也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信仰上信巫重祀,生活方式上火耕水耨,食鱼与稻。而《宋史·梅山硐蛮传》那片“旧不与中国通”的梅山区域,与连道这一辖区叠合。且史籍中除连道外,这一地域在同一历史时段,无其他行政机构设置的记载。连道,是唯一坐落在涟水之滨、梅山腹地,存在于秦汉南朝时期的行政区域。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中对梅山核心区域“东起宁乡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寨,北界益阳四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的描述,与连道辖地基本契合。而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梅山,在新化县北五里”的记载,更为梅山作为连道腹地提供了地理坐标。

在连道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历史本由多种民族共同书写。那些被史家笼统称为“蛮”的族群,其主体是傜、还有部分来自中原的移民。连道山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生存图景,正是蛮夷“火耕水耨”生产方式的真实写照。他们面对险恶自然环境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在《岳阳风土记》中化作了“其俗好勇,尚气力”的记载。

《寰宇志》则云:“其人尚气而贵信,喜直而恶欺,节俭而不奢,朴厚而不佻。”

而历史记载,连道蛮民与中原王朝有过多次的碰撞,被视为两种生存逻辑的激烈交锋,也是两种文化的融合过程,“不服王化”的化外之民,在连道这片山岭间构筑了属于他们的社会秩序。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翟守素率军“入梅山硐,俘斩硐民数千”。连道地区经历了多次战火洗礼。

一〇七二年,“旧不与中国通”的梅山蛮,新近归服王化或安心归服王化。《宋史》对此次开拓之功的人和事,记入史册,大事表彰。

章惇《石槽山》云:

瘴疠潜消瑞气和,梅峰千里润烟萝。人在双堠虽云远,路在好山宁厌多。

的确记载了“开梅”的不畏艰辛,写出了“王化之一新”的祥瑞氛围。(案,石槽山在今冷水江市三尖乡境内)。

《舆地纪胜》载(溪獠瑶人)愿为王民,言蛮瑶主动接受“王化”,这与梅山民俗传云:经与梅山各硐主协商,订立“汉降猺不降,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大相径庭。

蛮民而言,归服王化是与以往的、带有自治形式的“道”制生存形态的根本改变,当“户万四千八百,口万九千八十九”的数字刻入《宋史》,山民加入了国家的大一统编户齐民。这些“王化”在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压迫、挤压着连道山地的原生文化肌理。

今天的连道——娄底,曾经少数民族聚居的核心区,少数族群已是所剩无几。留下来多是关于渔猎生存方式的传说故事如张五郎,还有信巫重祀,万物有灵的民俗如傩戏,还有悍勇刚毅,血性偾张的武术以及流传至今佶屈聱牙的方言俚语等等。原住民如苗、瑶、仡佬等,也逐步南向或西迁。这在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研究文论中可以找到迁徙的路径与轨迹。《宋史·梅山硐蛮传》所载的广大区域今天已难觅“硐蛮”当年的足迹。

区区千年,沧海变桑田。

今天,在研究古代文明时,一是不能食古不化,认为越古老越有价值,拒绝创新,拒绝融合和发展。二是不能刻舟求剑,画地为牢,以古老的地域范围来削足适履地对演进后的文明评头品足。蛮夷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过程中,一方面养成了勤劳坚忍刚毅自强的优秀品格,耐得烦,霸得蛮,舍得死,能扎硬寨,打死仗。另一方面在竞争中培养了以力胜人,尚武复仇的虎狼之性,这种蛮夷性,就会成为文明秩序的破坏者。

外来的移民和文脉、文明,从西汉王莽时期开始,沿涟水而上,如水滴石穿般,缓慢而强劲有力地西进……

据文史专家胡能改《梅山客户》对新化122姓族谱研究表明,这些代表新化绝大部分人口的族群,都是江西等地的移民。他们携带着强大的汉民族的文化传统,此时的涟水,变成了一条移民的通道,一条文明的通道。

宋代以来,他们沿涟水兴建起林立的书院:碧泉书院、涟滨书院、连璧书院、双峰书院、观澜书院、陶龛学校等,甚而在梅山腹地建起了西团书院,文塔,亮出了日渐响亮的主流大一统儒家文化旗帜,并走出了耸立一代、于湖湘文脉有存亡续绝之功的“湘学复兴导师”。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抗日烽火连天,23所大中小学集聚蓝田,这里崇文重教,成为抗战时期与昆明、桂林并称的全国三大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谁谓荆蛮?兹为邹鲁。”拥抱先进文明的开放性,正是涟水文化体的基本特征。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