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 18:09:36
李焱婕
“朝九晚五打卡、共享办公空间,每日付费30元即可体验上班氛围”——近来,“假装上班公司”在社交媒体掀起不小波澜。我们不妨拨开热闹表象,做一番冷静审视。
其实共享办公空间并不新鲜,但“假装上班公司”的特别之处,在于将“非职场状态”包装成“职场行为”的设计。人们究竟为何掏钱买单?自由职业者或许是想让自己看起来正从事一份“正经”的工作;失去职业者则是为了在外人面前维持一份体面。这些看似刻意的“假装”,实则源于对归属感的渴求:他们既需要一个能安放电脑与思绪的物理空间,也渴望获得“被社会‘看见’”的心理支撑。面对这些需求,市场以最直白的方式给出了回应:付费,即可拥有一个“工位”,并随之获得一份象征性的“在职”身份感。
由此看来,“假装”的行为,终究带着些无奈的底色。想化解这份无奈,关键在于如何让暂时“掉队”的人能坦然接纳当下,让“另辟蹊径”的人能自信地走好自己的路?
这需要全社会予以积极支持。比如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配备更完善的基础设施,让自由职业者、初创团队能免费使用;为失去职业的人群提供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一系列服务;企业也要多给“空窗期”群体机会,在招聘时多看能力,多理解他们曾经“没工作的日子”。这些做法的核心,是让每个个体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支持,不必再用“假装”来证明自己。
有位网友的心声尤为触动人心:“这里让我找回专注,但更希望有一天不再需要伪装。”相信当更多社会支持落地,“假装上班”的需求会日益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拥有无需付费的从容。
责编:孙乾丰
一审:孙乾丰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