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油香漫处是感恩——茶陵刘旭飞的爱心长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4 21:09:14

文/谭苗林

在茶陵,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滚烫的爱心焐热特殊群体的日常,用点滴行动注解着 “守望相助” 的分量。那一个个奔波而热忱的身影,本就是人间最鲜活的风景。送物资、做帮扶、献关怀…… 爱心人士以善意作笔,为需要的人描摹出一片晴空。而刘旭飞,正是这画卷中最质朴、也最动人的一抹底色。

从 “受助者” 到 “助人者”:十五年攥紧的暖意

“嗡嗡嗡……” 茶陵县腰潞镇马加榨油坊里,机器的轰鸣又一次撞碎了清晨的寂静。金黄的菜籽油顺着管道缓缓淌下,像融化的阳光,在桶里漾开圈圈涟漪;醇厚的香气漫过木梁、绕过油桶,在作坊里织成一张暖融融的网。刘旭飞擦了擦额头的汗,指尖划过刚分装好的油桶 —— 这些油,正等着踏上前往县扬帆残疾人服务中心的路。

1987 年出生的刘旭飞,人生的前半程总与风雨相伴。9 岁那年,父亲因煤气中毒意外离世;16 岁时,母亲又遭继父残忍杀害,一夜之间,他和妹妹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那时候天像塌了似的,是村里长辈端来的热粥还冒着气,镇上干部跑前跑后帮我们办手续,连素不相识的人都往我手里塞零钱…… 是这些手,把我们兄妹俩从泥里一点点拽了起来。” 刘旭飞的声音轻得像风拂过稻穗,眼底却盛着化不开的感激,仿佛那些带着体温的帮助,至今还焐在掌心。

从被人护在身后的少年,到如今能独当一面的榨油坊经营者,十五年光阴里,那份暖意始终被他攥得紧紧的。他踏实做事,榨油时滤网过三遍,连油渣里的细尘都不肯放过;诚实做人,街坊要的油,他总在秤杆翘得老高时再添小半勺,“多的不算钱,是我的心意”。“政府给了创业补贴,技术员骑着摩托车跑几十里路上门教新工艺,我没理由把日子过糟,更没理由忘了那些帮过我的人。”从接受善意,到传递善意,他用十五年的坚守,完成了从 “受助者” 到 “助人者” 的蜕变,像一株被雨水滋养过的稻禾,终将饱满的谷粒回馈土地。

带着温度的 “爱心包裹”:浸着露水的牵挂

8月4日的茶陵,暑气像层密不透风的纱,裹得人浑身发黏。刘旭飞带着家人,驾着满载物资的小客车驶向扬帆残疾人服务中心。车后厢里,12 桶新榨的菜籽油泛着琥珀色的光,油面映着天光,晃得人眼亮;10 件纯牛奶码得方方正正,纸箱上还沾着今早的露水;180 斤大米装在透气的布袋里,能闻到新米的清香;25 斤鲜猪肉正透着新鲜的粉红;还有水灵灵的青菜、豆腐、豆芽、辣椒 —— 每样 20 斤,都是他今早五点去菜市场挨个挑的,“带着露水的新鲜,孩子们吃着才舒坦”。“孩子们正长身体,这些都是实在的营养,用得上。” 他一边和家人搬卸物资,一边跟服务中心的周石文会长念叨,额角的汗珠子滚进衣领,洇出一小片深色,像地图上的河流。

刚进中心,孩子们就笑着围上来,小手拽着他的衣角,一声声 “旭飞哥哥” 甜得像浸了蜜。刘旭飞熟稔地打开一桶菜籽油,凑到孩子们鼻尖:“闻闻,今年的新油,炒菜香得能多吃一碗饭。” 见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盯着牛奶箱,他立刻拆开一盒递过去,指尖碰着孩子微凉的小手,轻声问:“好喝不?不够再拿,管够。” 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脸上,汗珠顺着脸颊滑进胡子茬里,他却顾不上擦,眼里只映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笑,像盛着一整个夏天的星光。

“我们这儿三十位残疾儿童常收到像刘老板这样的社会爱心人士捐赠,春天送新米,夏天送绿豆汤,秋天是新榨的油,冬天就扛来厚实的棉衣,真是打心底感谢刘总送来的这份暖。” 周石文会长望着码在墙角的物资,语气里满是动容。刘旭飞摆摆手,手掌在围裙上蹭了蹭:“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我最难时,有人在雪天给我递过一碗热粥,破棉袄里塞过攒了好久的零钱,现在我能做,就断不了。今天特意带妻子、儿子、女儿一起来,就是想让他们也记着,这世上的暖,是要一代代传的。” 这些带着温度的物资,像一条条细密的线,把他的感恩之心,牢牢缝在了需要温暖的人身上,也缝进了家人的心里。

“感恩” 是最长久的坚守:刻进日子里的习惯

刘旭飞的手机里,存着张泛黄的老照片:16 岁的他站在中间,左边是母亲,右边是妹妹,三人挤在老屋门槛上,笑得有些拘谨,眼里却透着家的暖。“累了就看看这照片,想想那些帮我们兄妹俩撑过难日子的人,浑身就又有劲儿了。” 他说。榨油这行,起早贪黑是常事,有时为赶订单,凌晨三四点就得起床烧锅、上料、看火候,油坊的铁架子被炉火烤得发烫,他握着铁钳的手裹着厚手套,照样起了茧子,虎口处还有被热油溅过的浅疤。可一想到 “多攒点钱,就能多帮几个人”,再累也觉得值,仿佛每一滴淌下的菜油,都在积攒着温暖的力量。

如今,榨油坊的生意越来越好,他的帮扶圈也悄悄扩大。除了扬帆残疾人服务中心,村里的孤寡老人也是他记挂的 —— 逢年过节,总会拎着米、油、棉衣去坐坐,听张奶奶念叨当年的收成,帮李爷爷修修吱呀响的木门,帮刘大叔接起断开的水管。有回给独居的陈大爷送大米,老人拉着他的手不肯放:“你这孩子,比亲儿子还上心。”他挠挠头笑:“您当年给我送过红薯,甜着呢,我记一辈子。”有人劝他:“日子刚宽裕,不用这么拼着帮人。”他总咧开嘴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道暖流:“别人帮过我,我就帮别人,这日子才活得踏实,睡得安稳。”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行动。那些流淌的菜油里,藏着他对 “被温暖” 的记忆;那些温热的牛奶里,盛着他对 “送温暖” 的执着;那些沉甸甸的米面里,裹着他对 “好好活” 的注解。“感恩” 二字,早已不是挂在嘴边的话,而是刻进日子里的习惯 —— 是凌晨五点去菜市场挑菜的认真,是给孩子们递牛奶时的轻柔,是帮老人修门时的耐心。

当我们说起善意与坚守时,或许该记得:每一份看似平凡的付出里,都藏着一个人对世界最真的回馈。就像刘旭飞的榨油坊,机器声不停,油香不断,这份从苦难里长出来的感恩,也永远在路上,漫过一村又一庄,暖了一人又一人。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