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4 11:02:55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曾晖
夏秋季是蚊虫活跃的季节,除了常见的登革热,一种名为“基孔肯雅热”的蚊媒传染病正逐渐进入公众视野。2025年7月以来,广东多地出现聚集性病例,让这种曾主要流行于非洲、东南亚的病毒引发广泛关注。从医学角度看,基孔肯雅热究竟是怎样的疾病?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应对?
病毒的“前世今生”与传播路径
基孔肯雅病毒(CHIKV)是一种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RNA病毒,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基孔肯雅”在当地语言中意为“弯曲”,形象描述了患者因关节剧痛而身体弯曲的典型症状。
这种病毒的传播链条十分明确:伊蚊是唯一的传播媒介,其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是主要“帮凶”。病毒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而是通过蚊子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动物后,再叮咬健康人完成扩散。值得注意的是,蚊子感染病毒后终身具有传染性,这使得疫情一旦出现,容易在短时间内扩散。
典型症状与易混淆点
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潜伏期通常为3-12天,多数患者会出现明显症状。突发高热。体温迅速升至39℃以上,持续1-7天,部分患者会出现双峰热(发热消退后再次升高);关节剧痛。这是最具特征性的表现,常累及手腕、脚踝、膝关节等大关节,伴随肿胀、僵硬,严重时甚至无法行走,医学上称为“痛性关节炎”;全身不适。发热同时可能出现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约半数患者会出现皮疹,多为躯干、四肢的红色斑丘疹,一般不瘙痒。
需要注意的是,基孔肯雅热的早期症状与登革热、 Zika病毒感染等蚊媒疾病高度相似,临床诊断时需通过实验室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进行区分,避免误诊。
病程特点与高危人群
从医学观察来看,基孔肯雅热多数为轻症,病程具有自限性,多数患者在1-2周内恢复,预后良好,但少数情况需警惕。慢性关节症状。约10%-15%的患者关节疼痛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可能与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损伤关节滑膜有关;重症风险。婴幼儿、孕妇、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的人群,可能出现心肌炎、脑炎、出血倾向等严重并发症,极少数情况下可导致死亡。
治疗原则与预防关键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临床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发热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出血风险),关节疼痛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重症患者则需住院监测,预防并发症。
预防的核心在于切断蚊虫传播链:
环境防制。及时清理积水(花盆、水桶、轮胎等),消除蚊子滋生地,这是最根本的防控手段。
个人防护。户外活动时穿长袖衣裤,涂抹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剂,安装纱窗纱门,避免蚊虫叮咬。
疫情响应。出现病例的地区需加强蚊虫消杀,患者发病后应居家休息并做好防蚊措施,避免病毒通过蚊子扩散。
公众不必恐慌,但需提高警惕
面对基孔肯雅热,公众无需过度恐慌,因为其致死率低,且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员流动频繁,原本局限于热带地区的蚊媒病毒正逐渐向温带扩散。2025年广东的聚集性疫情提示我们,夏秋季前往蚊虫密集地区时,需提前做好防护;出现疑似症状后,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以便尽早诊断和干预。
总之,基孔肯雅热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了解其传播规律和应对方法,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让我们在蚊虫活跃的季节里,多一份科学防护,少一份健康担忧。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全科医学科)
责编:陈方
一审:陈方
二审:印奕帆
三审:田从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