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8-01 11:54:46
文|金中基
十年时光,“新湖南”如旭日般闪耀,点亮融媒时代的苍穹,“湖南第一新闻客户端”实至名归。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亲笔题写《新湖南报》报头。一个“新”字,如破晓的号角,宣告着旧时代的终结与一个崭新湖南的诞生;一个“新“字,不仅有别于民国时期的《湖南日报》,更似晨曦般昭示着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湖南之气象。
烽火里走来的《新湖南报》,令湖南报人激动不已。15岁的罗璋,飞奔铅字架,搭起凳子,拣出了“创刊号”三个沉甸甸的铅字。灼灼铅火,瞬间将“新”字熔铸在新生的湖南。
1949年8月15日,《新湖南报》创刊号在湖南和平解放的欢呼声中诞生了!
十年前的8月15日,“新湖南”客户端在融媒发轫之初呼之而出。屏端上,“新湖南”三个红色大字,依然承袭着遒劲的毛体风骨。它既是《新湖南报》赓续传承之“新”,亦是当今的《湖南日报》在传媒格局大变革中的颠覆之“新”,更是寓意新时代新征程湖南气象之“新”。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旧更替的律动,对传统党媒而言,如同凤凰涅槃,无异于一场触及灵魂的深刻革命。运行机制的重构、传播手段的创新、文本表达的嬗变,皆需在时代的熔炉中淬炼重生。
“新湖南”自诞生之日起,从单个平台发布,到融合创新纵深推进,每一步都如同在迷津中投石问路,于互联网的汪洋大海探索前行。
记者角色的深刻转换,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
“一支笔行走四方,一张报风靡天下”,曾一度是记者的执着与荣光。而今,笔尖与镜头双管齐下,目光与屏幕方寸紧锁。“新湖南”的脉动时刻不停,新闻播发分秒必争、不舍昼夜。“四力记者”“四全媒体”,这沉甸甸的称谓背后,是千钧重担压在肩头。
几年前,湖南日报第一件大事就是深化融媒改革,力推“新湖南”与母报彻底“合二为一”,成立融媒体编辑部,为融合按下加速键。
然而,融媒创建之初荆棘丛丛,频道值班是一道横亘的难题。我分管经济频道,欲尝试推行“专人值班”制,却阻力重重。有位年轻女记者,思维敏捷,文笔出色,我专门找她谈话:“融媒创新,年轻人要带头冲在前。你去锻炼锻炼。”谁曾想,一听“值班”二字,她竟如闻惊雷,顷刻间泪如雨下,仿佛被推向了刀山火海。
金中基(右一)与编辑记者一道研究探讨融媒体产品制作。
编辑记者不愿去频道上专班,一是工作海量,二是作息固死。最终,只得推行全员轮值。这倒也好,大家慢慢都熟悉了打理频道、稿件播发全流程。
从纸墨飘香到数字洪流,其间阻隔的岂止是一张薄纸?那是整个新闻传播领域的系统性变革,一切都显得如此陌生。
有一天,大家讨论策划视频制作。我说:“互联网短视频的风口已至。视频最大的特点是视觉冲击力。仅靠简单播报新闻远远不够。记者现场出镜,既增强可信度,又兼具现场感,更能凸显画面张力。”
大家从未上过镜,一个个面露怯色。邓晶琎出了一个馊主意:“带个面罩,不就行了!”
视频主播戴面具,虽说有点搞笑。然而,过几天,她们还真做了个面罩,只看得见眼睛。此事后来,也成为一段趣谈。
孟夏时节,我带队赴洞庭湖采写“今天我来当农民”系列报道。时值丰水季,走进翠绿壮阔的芦苇荡,无心沉醉迷人的景色,时刻揣摩着如何呈现这份美丽?年近花甲,我带头出镜。几句简单的台词,走了好几遍,心中不禁感慨:“今天当农民不易,当记者又何尝不是!”
如今的“新湖南”,已拥有众多新媒体矩阵。当年创办“侃财邦”的情景犹在眼前。为取名,我们想了好几个,也想过“麓山侃财”。几经推敲,最后时任总编辑邹继红一锤定音:“就用‘侃财邦’!”
2021年2月2日18时44分,“侃财邦”公众号首次亮相。开篇之作《年度成绩单,你的家乡打多少分》,精心选题打磨而成。
“老家强不强,比比新排行。过去一年,受疫情冲击力度不一,湖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有的一骑绝尘,断层领先。有的穷追不舍,步步惊人。立春前夕,侃财君给湖南14个市州排名打分,一起来看看你的家乡能打多少分?”篇首开言不凡,引人步步深阅。
我与创作团队几名记者围坐在一起,屏息凝神,目光紧锁着点击量:从1开始,到100,到1000……当晚即突破数千!我们激动地欢呼起来!
(作者系湖南日报原编委、高级编辑)
责编:邓正可
一审:邓正可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