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艺风|湘江弦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31 09:02:50

张鑫

7月19日晚,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长岛颂歌》在长沙音乐厅首演。该作品由湖南省湘剧院一级作曲柳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长远、青年作曲家臧婷共同创作完成,并入选文旅部2024—2025年度“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作品以湖湘文化为核心,通过《汩》《赤血》《麓山黉》《窑·韵》《楚伶》《长岛颂歌》6个乐章展现湖湘文化的历史文脉以及湖湘人民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精神。本场音乐会由湖南省文旅厅主办,湖南省湘剧院承办,湖湘民族乐团演奏,特邀著名指挥家彭家鹏担任指挥,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精彩演绎。

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长岛颂歌》现场。湖南省湘剧院供图

第一乐章《汩》,在轻柔的弦乐声中铺展开来,伴随着碰铃的点缀,营造出江水起伏荡漾、波光粼粼的意境。随后,长沙市芙蓉区育英第二小学雅园合唱团童声合唱《月亮粑粑》,歌颂湘江母亲河,也揭开了千年湖湘文化的序幕。竹笛、二胡依次奏出音乐主题。作曲家将《月亮粑粑》的主题旋律融入作品,在速度、节奏、和声方面通过变奏的手法推动音乐的发展,层层递进。混声合唱的加入,以人声的形式反复强调音乐主题,突出了作品的“颂歌”性质,也塑造出宏大的史诗性场面。

第二乐章《赤血》以慷慨激昂的情绪沸腾了整个音乐厅。打击乐以沉重的鼓点瞬间将观众带入动荡不安的年代。激荡的弦乐和鼓角争鸣的打击乐相互呼应,奏出了三湘儿女救国图存的热血豪情,奏出了战场上英勇杀敌的铁骨铮铮。

第三乐章《麓山黉》赋予管弦书香气息。作曲家从岳麓书院的千年文脉中汲取力量,以巧妙的构思和丰富多元的乐器音色刻画千年书院的治学担当。古琴独奏,意境悠远,诉说着岳麓书院的千年文脉;传统乐器箫,奏出岳麓书院的文人气息;竹笛旋律,声声入耳、清脆嘹亮,“惟楚有材”的诵咏声回荡在整个音乐厅。在乐队中,不同乐器被赋予不同的角色,以各自的声音特色奏出岳麓书院的千年文明。

第四乐章《窑·韵》具有独特的西域风情。一组特制的铜官窑瓷器化身乐器,以清脆、空灵的声音揭开了铜官窑的神秘面纱。紧接着,西域风情的音乐旋律依次由竹笛、琵琶、扬琴、中阮独奏,表达铜官窑瓷器通过丝绸之路的方向走向世界各地的意蕴。铜官窑瓷器与弦乐、打击乐的配合中,声音异常独特,像铜官窑瓷器经过窑火烧制后的开片声,也像是丝绸之路上的阵阵驼铃声指引前进的方向。这部作品亮点纷呈。与乐队融合的铜官窑瓷器,体现出非遗与现代作曲的巧妙融合,也体现出作曲家对于新的乐器声音的探索与追求;《窑·韵》的独特风格不仅体现出作曲家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更体现出湖湘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多样性。

第五乐章《楚伶》,如泣如诉,感人至深。作曲家从中国传统音乐楚调中获取灵感,将楚调中暗藏的人文风骨和江湖故事通过琵琶与乐队的合作呈现出来。随着音乐的逐渐发展,贾谊的孤窗、杜甫的扁舟、湘妃的悲情都得到很好的诠释。琵琶演奏家吴玉霞的演绎推动了作品情感的表达,从珠圆玉润的慢速弹挑,到中段的快速轮指,奏出了湘妃竹泣般的悲婉。

作为音乐会的主题乐章,第六乐章《长岛颂歌》通过混声合唱与乐队的配合,塑造宏大场面。作品开始以定音鼓、大鼓奏出的惊雷意境,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惊雷之问。通过音乐的层层发展,这个问题得到解答。混声合唱的加入,以不带歌词的旋律呈现,与乐队之间的配合相辅相成,时而问答、时而对话、时而交融共鸣。橘子洲头“百舸争流”的豪迈与湘江波澜壮阔的气势,像两股巨浪轰然交汇,点燃在场观众的热情。最终,问题得到解答:“以浪,以血,以红日初升的磅礴,以继往开来的气魄!”

正如作曲家刘长远说:“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凸现湖湘文化既有经世致用的刚劲,又有亲润人心的柔软。这刚柔并济的生命是最动人的地方。”从《汩》的江月童谣到《赤血》的刀光鼓角,从《麓山黉》的琅琅书声到《窑·韵》的丝路驼铃,再到《楚伶》泪染湘竹、《长岛颂歌》挥斥方遒,《长岛颂歌》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化作奔腾的音符,渗透到观众的心灵。

湖南日报湘江副刊艺风版面投稿邮箱:whbml@163.com

征集:戏剧与影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摄影、非遗等题材评论及散文。

责编:邓正可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