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30 18:47:1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李佳桦
在湘西南大地的青山绿水间,一批身着民族服饰的青年学子正围坐在一起,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苗族银饰锻造、苗族歌鼟、侗族大歌演唱、非遗扎染、蜡染等技艺。这是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怀化师专”)打造非遗传承“教育立方”的生动场景。近年来,该校以非遗教育为纽带,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社会辐射”三维联动,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铸牢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育人新路径。
课堂筑基:让非遗走进教材、融入心灵
“苗族银饰上的龙凤图案,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合唱,暗含着团结协作的集体智慧……”在怀化师专的《地方民族音乐赏析》课堂上,教师李佳桦正结合实物教具,向学生解读非遗背后的民族精神。
为让非遗教育落地生根,学校组建了由非遗研究专家、传承人、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系统梳理湘西地区苗、侗、瑶等10余个民族的非遗资源,编写了《湘西民族民间艺术》《地方民族音乐赏析》等特色教材,将非遗融入艺术、文学、思政等12门课程教学中。“以前觉得非遗就是老手艺,现在才明白,每一项技艺都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联结。”2023级音乐表演专业学生马一茜说,在参与“非遗进课堂”活动后,她主动加入了学校的非遗社团,课余时间跟着传承人学习苗族歌鼟、侗族大歌演唱。
实践赋能:以活态传承激发文化自信、凝聚共识
“踩堂舞的步伐要整齐划一,就像我们各民族同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怀化师专的非遗实训基地,侗族大歌传承人手把手教学生跳侗族踩堂舞。这样的场景,在学校的实训课堂、文化节、乡村实践中时常上演。
学校搭建了“校内实训+校外实践”的活态传承平台:在校内建成扎染、蜡染工坊、侗族大歌、苗族歌鼟、花瑶歌舞传习所等8个实训场馆,邀请多名省级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年均开展非遗技艺培训30余场;在校外建立8个非遗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深入多民族聚居村寨,参与非遗普查、技艺传承、文创开发等活动。
今年暑期,学校“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通道侗族自治县龙寨塘村,在驻村工作队全力支持协调下,开展了一场为期一周的暑期文化浸润活动。通过非遗手作、艺术教育、乡村美化等多元形式,为乡村儿童与村民带来一场文化盛宴,更以艺术为纽带架起校地共建的桥梁。学生们与当地村民共同编排了融合多民族元素的文艺汇演,用歌声和舞蹈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当侗族大歌在寨子里响起时,我真切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也更理解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意。”服务队成员、2023级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向金香说。
辐射延伸:用文化传播架起沟通桥梁、汇聚力量
“这是我们学生设计的非遗蜡染钱包和杯垫,上面刻着‘民族团结’字样,很受市场欢迎。”在怀化师专非遗文创展厅里,教师魏建勇向参观者介绍着学生的作品。依托非遗资源,学校引导学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非遗文创产品百余款,不仅带动了当地非遗相关产业发展,更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活名片”。
此外,学校还通过“非遗进校园”“民族文化节”等活动,向周边中小学、社区辐射非遗教育成果。近三年,学校累计举办非遗展演、讲座20余场,惠及师生、群众2千余人次。与区域内多所中小学展开校际合作,特别是有着民族特色的靖州江东小学。“我们希望通过非遗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各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感受文化魅力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怀化师专校长孙彤表示。
如今,在怀化师专,非遗传承已从单纯的技艺学习,升华为一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学生们在一针一线的编织中、一歌一舞的演绎中、一锤一錾的锻造中,深刻体会到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真谛,将“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根植于心间,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了青春力量。
责编:易鑫
一审:易鑫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