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红湘西客户端 2025-07-30 16:02:34
钱绍敏
7月中旬,在湘西州花垣县花垣镇杨家寨村,天刚蒙蒙亮,晨雾还未完全散去,石松林忙碌的身影便已穿梭在田野与猪圈之间。他一趟趟从地里背回新鲜的猪草,为家中一百多头猪准备美味的“早餐”。
石松林在养殖基地内查看生猪健康情况。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打扫猪圈、调配饲料、检查猪群健康状况……这位腿部残疾的汉子,用七年时间将一个小小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营得有声有色,成为当地残疾人创业的典范。
石松林五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他健全的左腿:“小时候也偶尔被人嘲笑,但我从不在意。”石松林回忆道,“父母告诉我,身体残疾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也残疾了。”
成年后,石松林尝试过多种工作。2007年至2009年,他曾在矿山拖矿,用单腿支撑起繁重的体力劳动。后来,又跟随父母学习养猪技术。“我15岁就跟着父母养猪,对这门手艺很熟悉。”也正是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业埋下了种子。
2017年8月3日,石松林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成立花垣达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创业初期,资金是最大的难题。通过当地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他获得了5万元创业贷款,建起了占地800平方米的养殖场,包括三个猪棚和一个鸡棚。
标准化养殖舍内,健康生猪有序栖息。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那时候每天睡在猪圈旁边,生怕出一点差错。”可谁能想到当初生怕出一点差错的小伙,如今已是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猪专家”。自合作社成立开始,石松林便采用“自繁自养”模式,利用自家20亩地种植玉米作为饲料,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猪肉品质。他坚持科学养殖理念,注重品种选择和防疫管理,养殖规模很快发展到200余头。
可创业路上又怎会一帆风顺。2020年,非洲猪瘟席卷全国,石松林的合作社连年遭受重创。“2021年那次最惨,400多头猪全部没了,2023年又损失了200多头。”连续两次的打击让时隔2年后的石松林提起此事依然难掩心痛,“当时真的万念俱灰,差点就放弃了。”
石松林抱起刚出生不久的仔猪。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现实留给石松林消沉的时间并不多,在家人的陪同和不断鼓励下,他慢慢重拾了信心。“喂猪没有巧,卫生搞得好!”他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更为严格的防疫措施:现在,他坚持每天按时打扫猪圈,严格执行消毒程序,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特点采取封闭式管理。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合作社逐渐恢复元气,目前养殖规模达到100多头,其中能繁母猪20头,生猪30头,仔猪60头。
走进达兴养殖专业合作社,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毛色光亮、精神饱满的猪群。石松林自豪地介绍:“我养了两个品种,长白母猪下崽多而且适应当地环境,铎洛克品种肉质口感好,特别受市场欢迎。”
与其他养殖场不同,石松林一直坚持传统方式喂养,拒绝使用工业化猪饲料。“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我们这种原生态养殖方式反而成了优势。”也正是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让合作社的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
新生猪崽萌态初显。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杨贤清 摄
事业有了起色后,石松林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经常主动向身边亲友传授养殖技术。因为自己吃过苦,只要能帮的,他都尽力帮忙,在当地残联和农业部门的支持下,石松林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引进更先进的养殖设备和技术。“虽然内心想着把规模扩大,但我不会盲目扩张,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
从一名残疾人到村里的致富能手,石松林在奔往富裕的路上从未停歇,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记者手记:
从睡在猪圈旁的忐忑创业者,到如今能从容讲解品种特性的养殖能手,石松林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藏着最动人的生命韧性。当他轻描淡写地说起非洲猪瘟肆虐时“所有猪一夜清空”的惨状,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塑料袋的褶皱,我忽然读懂了他那句“卫生搞得好”背后,是多少次在绝望中重新站起的倔强。
拒绝工业化饲料的选择,与其说是商业智慧,不如说是一个残疾人对“踏实”二字的执念——就像他用单腿丈量土地那样,每一步都踩得稳稳当当。
责编:黄伊婷
一审:黄伊婷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团结报·红湘西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