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

  人民之友   2025-07-30 15:19:03

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重要一环。近年来,桑植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探索创新,通过设立营商环境人大代表监测点,推行人大“监督吹哨”、政府“响应牵头”、部门“深度参与”模式,打出一套优化营商环境的“组合拳”,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集思广益优化“路线

桑植县人大常委会始终秉持“激活市场主体、保障公平竞争、提升服务效能”的工作理念,坚持系统性谋划、精准化施策,让“实招”落地生根。

顶层设计优布局。县人大常委会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人大监督的重要课题和重点任务,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建立县人大“监督吹哨”、政府“响应牵头”、部门“深度参与”的跨部门协作机制,推动政策红利惠及市场主体。2023年5月31日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在通过《关于桑植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定》的基础上,制定《桑植县人大常委会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人大代表监测点建设实施方案》,持续细化监测工作清单,确保监测有重点、聚焦有落点。

多元路径凝智慧。坚持深入一线听呼声,县人大常委会5名领导带队走访监测点企业12家,乡镇监测点23个,调研指标长单位和相关责任单位38家。开展“企业家代表恳谈会”“政企面对面专题问询”等活动,围绕简政放权、审批效率、服务质量、融资等主题,当面提建议。同时,组织乡镇人大联络站驻站代表下沉营商环境监测点开展“答题调研”,让政策制定更接地气,着力打造“你投资我代办”“一表收费制”等营商环境“桑植品牌”。

优化路径提质效。建立“政策兑现直通车”机制,对减税降费、稳岗补贴等惠企政策实行“免申即享”“即申即办”,2023年以来累计为企业兑现资金超千万元,避免“政策好看不好用”。推行“首违不罚”“柔性执法”清单制度,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既守住合规底线,又为企业创新留足空间。对调研、座谈中收集的问题,建立“台账式管理、销号制落实” 机制,定期通报整改进度。

“声纳”预警聚焦“晴雨表”

桑植县人大常委会围绕布局选点,聚焦如何“钉桩布线”,锚定营商环境监测点的核心功能,构建高效监测预警平台,推动实现营商环境版图上的监测信息落点一览无余。

筑牢监测“前沿哨”。坚持着力打造“三维选点”体系。即依托县产业开发区管委会设立1个监测点,重点监测项目落地、要素保障、政策落实、服务效能等环节;适时精准捕捉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烦心事;依托农夫山泉、华新水泥、康华实业等规上企业设立6个监测点。通过兼顾不同业态的个性化需求,科学精准选点,初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方联动、信息互通的监测点网络体系,推动实现监测无盲区、无死角。

激活民意“传感器”。坚持运用监测预警平台捕捉营商环境“细微声波”,让企业诉求、群众呼声能够被及时接收、分析、反馈。线上依托“桑植县优化营商环境人大代表监测网络平台”,利用“一键扫码”上报功能,实时上传代表随手拍和企业诉求,通过平台自动预警提醒处理线下依托30个营商环境监测点设置意见箱,配备专职联络员负责定期收集整理。监测点固定安排3名人大代表,每月至少开展 1 次驻点调研,通过实地访谈等形式,深度挖掘那些企业“想说不敢说”“想解决却不知找谁”的隐性问题。

构建预警“响应链”。线上线下平台收集的信息通过“数据中枢”实现智能联动,形成“监测—分析—预警—处置—反馈”的闭环机制。平台对收集到的问题进行量化分析,进行全时收集、随时预警。对高频出现的同类问题(如某部门审批超时)向责任单位及时发出限时整改通知书;对个别企业反映的共性诉求(如行业性融资难)适时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对轻微服务瑕疵(如窗口人员态度问题)则通过电话联系约谈提醒相关单位即时整改。

靶向聚力破解“肠梗阻”

桑植县人大常委会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坚持“问诊把脉”,聚焦“对症下药”,着力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审批服务“中梗阻”等痛点堵点,在破题解难中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问诊把脉,靶向聚焦“梗阻点”。依托30个营商环境监测点,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的问题排查体系,组织人大代表深入企业车间、项目工地、政务服务窗口等一线开展调研。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审批流程繁琐政策落地打折执法监管随意等问题,形成优化营商环境负面问题清单。邀请监测点企业老板、行业协会负责人、法律专家等召开“营商环境吐槽会”,鼓励参与者讲真话、道实情。截至目前,桑植县人大常委会对依托营商环境监测网络平台收集到的32条问题线索进行分析研判,包括不动产登记耗时过长、税费减免政策知晓率低、融资担保手续复杂等,为后续靶向施策提供了信息支撑。

对症下药,靶向施治“除顽疾”对监测点收集到的问题,坚持一事一策一症一方,既拿出“应急药”解决当下问题,开出“长效方”防止问题反弹。针对政策落地难,对国家、省、市、县惠企政策进行梳理,筛选出与县域企业相关的78项政策,制作成“政策口袋书”,明确适用对象、申报条件、办理流程、责任部门及咨询电话。针对审批效率低,绘制“流程优化图”。联合县政务服务中心对32项高频审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砍掉不必要证明重复的审核等环节26项。针对执法不规范,出台监管负面清单。针对部分执法部门多头检查、重复处罚的问题,明确不得随意责令企业停产停业同一事项年度检查不超过2次等禁止性规定。同时,建立“执法检查备案制”,执法部门开展涉企检查前需向监测点报备,由人大代表监督检查过程,防止选择性执法任性执法。

反馈交办,压实整改“责任链”。注重推动建立“问题—交办—督办—反馈”的闭环机制,清单式交办明责任。将排查出的问题分类整理,形成整改任务交办清单,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措施、完成时限。如针对“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滞后”问题,向县住建局、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下达交办单,要求限时完成,避免责任落实“踢皮球”。坚持跟踪式督办,对整改满意度低于 80% 的事项,要求重新整改,着力破解营商环境中的“肠梗阻”。2023 年以来,全县企业平均开办时间缩短 60%,政策兑现率提升至 95%,企业投诉量下降 42%,市场主体总量同比增长18%。

责编:刘笑雪

一审:郭宸

二审:苏莉

三审:唐婷

来源:人民之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