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精神坐标:《信仰・1921》如何让红色信仰可触摸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30 14:48:52

文|陈浪

当36岁的蔡和森在狱中的铁链声中昂首发问,当观众接过“向上同盟”的诗册写下自己的36岁理想,娄底首部沉浸式红色思政剧《信仰・1921》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这部以蔡和森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为核心叙事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红色戏剧的表达范式,在18米×13米的有限空间里,用沉浸式体验重构了革命历史的观演关系,让观众从旁观者成为信仰传承的“共同书写者”。

破题:红色叙事如何与Z世代共鸣?

红色主题创作的核心困境,在于如何让百年前的革命激情摆脱说教感,与当代观众形成情感共振。总导演周固坚的解法极具突破性:以“36岁”为精神坐标,构建代际对话的通道。

蔡和森牺牲时36岁,这个数字成为贯穿全剧的情感锚点。剧中设计“投递36岁理想信函”的互动环节,让观众直面“当你走到36岁,是否如先烈般坚守理想”的灵魂叩问。这种将个体生命体验与历史人物命运捆绑的设计,瞬间消解了时空隔阂——当年轻观众在灯光骤暗时听到铁链拖地的声响,触摸到囚服上的“血迹”,革命先烈的牺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重量。

创作团队精准捕捉到革命年代的青春特质:25岁的蔡和森在法国疾书建党主张,24岁的向警予投身妇女解放运动,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青年,用热血定义了“青春”的终极意义。这种青春叙事与当代青年的生命状态形成奇妙呼应,剧中向警予和蔡和森的革命爱情,既有《资本论》作聘礼的浪漫,更有“并肩赴死”的决绝,打破了红色题材对情感表达的克制,让革命先辈成为可亲近、可共情的精神偶像。

剧中人物的诗化台词设计兼具文学性与革命性,情感爆发力十足:蔡和森在邮轮上即兴创作的“背负青天,不惧风浪”,既是对海鸥的礼赞,更是革命者精神的隐喻;葛健豪“54岁闯法兰西”的宣言,将母性力量转化为革命动能。这些台词突破了传统红色戏剧的口号化表达,赋予历史人物以可触摸的当代性情感温度。

空间革命:18米×13米里的史诗重构

传统红色戏剧常受制于固定舞台的局限,而《信仰・1921》创造性地将18米×13米的空间转化为“可移动剧场”,实现了“空间即叙事”的美学突破。

观众在引导员带领下,先后穿越五大场景:从双峰晒谷场的辣椒香里,听少年蔡和森与母亲葛健豪的争执;在湘江码头的呐喊中,接过向警予分发的革命传单;于邮轮甲板的颠簸中,感受海浪扑面的潮湿;在蒙达尼教室的鸢尾花香里,见证《资本论》作聘礼的特殊婚礼;最终在广州监狱的铁窗下,直面36岁蔡和森的生命绝唱。这种动态观演模式,让每个场景都成为多感官的刺激场——铁链拖地的刺耳声、海水咸涩的气味、囚服上的铁锈味,通过感官通感强化历史在场感。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监狱场景”的空间处理:当顶光骤然打在血迹斑斑的囚服上,蔡和森那句“铁链锁得住肉身,锁不住觉醒的灵魂”通过环绕立体声传递,观众被无形的情感场包裹,这种压迫感与震撼力,是传统舞台难以实现的。

技术赋能:让信仰可视化的诗性表达

在“小成本大情怀”的创作理念下,《信仰・1921》的技术运用拒绝炫技,始终服务于情感表达,形成“科技为骨、诗意为魂”的独特风格。

纱幕3D投影将湘江波涛与里昂街景无缝切换,当蔡和森与向警予在邮轮上相拥,投影形成的海鸥群从观众头顶掠过,虚实交织间完成“革命浪漫主义”的视觉转化。全息投影技术更让蔡和森与向警予的英灵在终幕“重逢”。而最动人的高光时刻,莫过于《国际歌》庄严响起时,一面50米长的党旗从观众头顶缓缓降落,红光漫过每个人的脸庞,与手中的“理想信函”交相辉映,构成了震撼人心的“信仰可视化”场景。

音乐设计同样暗藏巧思:湖南方言童谣《牵羊买羊》与法语《国际歌》形成听觉蒙太奇,锁链撞击声、海浪声等环境音,让观众在声音蒙太奇中完成历史穿越。这种技术克制,确保了科技始终是情感的催化剂而非主角,正如导演周固坚所言:“真正的沉浸,是让观众忘记技术的存在,只记得心跳的声音。”而方言与国际旋律的碰撞,更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革命美学的组成部分,使“娄底元素”成为解读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密钥。

信仰传承:从历史见证到当代践行

该剧最深刻的突破,在于将红色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当观众在尾声环节写下“36岁理想信函”投入邮箱,当他们迎着“信仰之光通道”走出剧场时,完成的不仅是一次观剧体验,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仪式。

剧中蔡和森的诘问穿越百年:“当你们走到36岁,是否听见湘江潮涌的呼唤?”这个问题在当代娄底有了生动答案——从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到科技创新的实验室里,娄底青年正在用行动续写“信仰答卷”。剧末VCR展现的娄底巨变,让蔡和森“我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的铮铮誓言有了具象回应,完成了“历史照亮现实”的闭环叙事。

剧作以个体命运折射历史进程的叙事策略,更让信仰传递避免了说教感:蔡和森在蒙达尼教室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场景,通过葛健豪“向俄国学习”的质朴提问,自然引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这种“以小见大”的表达,使信仰成为可感知的生命体验,而非抽象的理论概念。最终完成了从历史到现实、从先烈到观众、从舞台到心灵的信仰传递闭环。

结语:让信仰成为可触摸的温度

《信仰・1921》的成功,在于它找到了红色叙事的‘当代语法’——用青春对话青春,用理想点燃理想,用沉浸式体验消解历史的距离感,让红色信仰变得可感可触。在18米×13米的空间里,革命先辈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雕像,而是能听见呼吸、触到温度的精神导师。

当观众手持《向上同盟》诗集走出剧场,沿着“信仰之光通道”走向现实世界时,《信仰·1921》已超越普通戏剧的范畴,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接力。这部作品以“沉浸式革命时空”重构戏剧体验,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可参与、可传承的文化资本,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参与式纪念碑"的全新范式。正如周固坚所言:“导演之路如同登山,美丽的山峰永远在前方。”而《信仰·1921》所攀登的,正是红色戏剧现代化表达的艺术高峰。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