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30 17:36:08
文|彭湘
清晨的戈壁阳光穿透车窗,我与石河子大学的师生们同乘一辆大巴,驶向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这座由军人选址、军人规划、军人建设的军垦城市在她眼前展开,红色成为这座城市的底色。馆门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铭牌在晨光中肃然矗立——一场跨越5000公里的思政实践在此启幕。
296块补丁:缝进信仰的军大衣
在“艰苦奋斗、开创基业”展区,一件缝满296块补丁的军大衣令我驻足良久。层层叠叠的补丁几乎掩盖了布料原本的模样,无声诉说着军垦战士“喝苦咸水、住地窝子,人拉肩扛、开荒造田”的岁月。
“当时物资极度匮乏,可他们硬是在戈壁滩上建起了‘八一’工厂,生产出新疆第一吨钢铁、第一匹棉布!”讲解员的声音铿锵有力。我在笔记本上密密记录着细节:“课本中的‘兵团精神’曾是抽象的概念,而此刻,它随补丁的针脚缝进了我的心里。”
多维课堂:当文物遇见专业
军垦博物馆内,我见证了石河子大学创新思政教育的生动实践:
美术系学生:伏案临摹褪色的军功章,将《屯垦戍边》系列画作转化为文创产品,让历史在笔尖重生;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师生围绕坎土曼、军垦犁等工具,剖析“地窝子”的建筑智慧,体悟“化戈壁为绿洲”的工匠精神;
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在棉花育种标本前讨论“矮密早”技术,从斑驳数据中读懂“一粒棉籽里的中国自信”。
“三维思政”模式在此交融:场馆与课堂打破时空壁垒,文物与专业激活文化基因,倾听与传播构建叙事新场域。近3年,已有1.2万名学生在此完成“精神成人礼”。
从访客到传播者:“红马甲”的青春接力
展厅内,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学生孙晓瑞身披“红马甲”,站在斑驳的军垦犁前动情讲述:“这张铁犁翻开戈壁第一垄绿洲时,父辈正用青春丈量荒原!”作为博物馆义务讲解员,他与十余位同学经专业培训,将文物故事转化为打动人心的精神火炬。
我深受感染,主动加入临时讲解小组。面对金茂芳驾驶过的拖拉机、炮弹壳制成的坎土曼,以湘音讲述湖湘儿女垦荒故事:“新疆有军垦犁,湖南有‘南泥湾精神’——它们都是共和国拓荒史的注脚!”
扎根与生长:一座博物馆的育人图谱
此次参访正值军垦博物馆与石河子大学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深化之际。今年5月,双方正式揭牌合作,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7月以来,该馆已接待包括4179名兵团教师在内的研学队伍,通过红色歌曲传唱、将军进疆史寻访等活动,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浸润人心。
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徐善东说:“博物馆是所大学校,我们要把思政课‘种’在这里,让红色基因结出育人硕果。”
夕阳西沉,我站在军垦博物馆外的戈壁雕塑群中远眺。风掠过红柳丛,仿佛传来70年前垦荒者的号子。我拾起一枚戈壁石放入行囊——这是湘疆两地精神的契约。作为农科学子,我要让兵团精神的种子在湖湘大地生根,让麦穗与坎土曼,在乡村振兴的版图上同频共振。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责编:邓正可
一审:邓正可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