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湘韵|郴江幸自绕郴山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30 08:58:00

文|席云玲

今年六月中旬我们去了郴州,这是一座美丽的湘南城市,青山碧水环绕,树木郁郁葱葱,郴江穿城而过。高楼林立的城市周边有多处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如瑶台仙境小东江、丹霞美景高椅岭、“十八福地”苏仙岭等。徐霞客到此曾感叹此地“无寸土不丽,无一山不奇。”

郴州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厚重的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始设郴县,属长沙郡,此后郴州成为历代州郡的政治文化中心。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远征南越,修筑了郴县至宜章的九十里驰道。至东汉,驰道延伸至岭南,长约五百余里,成为中原通往岭南的咽喉要道。自此,这座湘南小城逐渐成为南来北往货物的集散地。

郴州裕后街。通讯员 摄

韩愈(768年至824年)曾六过郴州,湘粤古道见证了这位文坛巨匠艰难的人生踪迹。他9岁随兄长赴韶关,11岁扶兄长棺柩返故里。35岁贬广东阳山县令,51岁贬潮州刺史。知天命之年再次翻越艰险的湘粤古道,他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第一次贬官遇赦在郴州待命,停留了四个多月,期间他写下了多篇描写湘南地区民风民俗的诗篇,其中著名的有《叉鱼招张功曹》《郴州祈雨》《送孟秀才序》等。郴州有幸迎来这位文坛领袖,郴州人民不仅千年传颂着他在郴州留下的感人诗篇,还在美丽的北湖为他塑像,建造了叉鱼亭。

距韩愈最后一次到郴州的278年后,秦观(1049年至1100年)因党祸之累,以戴罪之身被贬郴州。1097年暮春,秦观孤身栖息在郴州的客栈里写下了著名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此时他的老师苏轼正谪居在海南儋州,故土遥远,亲朋离散,前途未卜,秦少游无心欣赏郴州美丽的山水,他的内心充满了孤苦与惆怅,“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郴州的自然景观在他心里幻化成飘忽难测的命运。诗词传到苏轼那里,他无限感伤。三年后,秦观客死藤州(今广西藤县)。北归途中的苏轼闻噩耗痛哭不已,他将这首著名的词写于扇面并题跋:“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米芾闻之深为感动,随之将词与跋文书写,后郴州知军邹恭命人将三者文字摹刻于苏仙岭石壁,成为苏仙岭著名的“三绝碑”。

我们到郴州第三天赶上台风,宾馆对面的山峰全然不见,浓重的乌云笼罩在窗前,大雨倾盆,整座城市都在风雨中迷离。好在傍晚雨停了,当西方露出彩霞时,我们决定去裕后街看看。

裕后街是郴州现存最古老的一条街,她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回荡着湘南千年古韵。这条街的南关是湘粤古道北端的终点,粤地的货物用骡马驮至这里,再用商船顺郴江北达耒水、湘江,北来的货物到这里卸货,然后用骡马走湘粤古道运到岭南。自开通湘粤古道,这儿便成为繁华的水陆码头。来往于湘粤古道的骡马日以千计,挑夫不下万人,出入码头的商船日达三四十艘。郴江沿岸商铺林立,民居鳞次栉比,于是以裕后街为中心逐渐形成郴州的“九街十八巷”。

裕后街的商业鼎盛期是在清道光年间。

我们到裕后街时已是华灯初上,只见郴江湍急奔涌,郴江两岸霓虹灯照彻夜空,黄色的“裕后街”三个大字赫然闪亮在江边骑马墙上。今天的裕后街已是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游人如织。我们沿江前行,只见江边一个个店铺门口摆满各种美食,诱人的香气扑面而来。

步行约百米,走过一个小桥,就走进了古街。古街街道不宽,青石铺路,两边房屋飞檐翘角,黄色的灯笼悬挂在房檐下。游人很多,三五成群,款款而行。

我看到古街临江处有个“司马渡”,渡口边有个躬身的清朝装扮的铜像,在渡口边凭栏眺望,只见霓虹灯倒影下的郴江如闪光的金缎,波光翻涌,我似乎听到北来的摇橹声和南来的马蹄声。

往前走就是“郴江桥”,我们随人流走上曲折的廊桥,只见廊桥座椅上坐满了人。前面不远处传来铿锵有力的鼓声,有人在教非洲鼓。旁边竖有牌子:“郴州旅游打卡,教玩非洲鼓。”有个小女孩和一个年轻人正在学习。

走出廊桥,我们站在岸边,举目远眺,只见前方的“鹊仙桥”横卧在郴江碧波之上。华灯璀璨,“鹊仙桥”三字清晰可见。“鹊仙桥”是为纪念秦观著名的词作《鹊桥仙·纤云弄巧》而建,这首词写于郴州的七月,是秦观为怀念不久前他在长沙邂逅的艺伎而作。

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为爱情的千古绝唱。这首词和他前两月写下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无论从格调、境界、心情上都截然不同。

郴州有幸迎来迁客骚人,郴江有情激荡千古雅韵!今日之郴州已是物华天宝,成为湘南一颗璀璨的明珠,韩愈、秦少游等泉下如有知,应含笑再赋新词了!

责编:邓正可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