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稻源·传薪火”——常德小记者团到怀化开展非遗传承、稻作文化研学活动

宋丹 栗若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9 17:54:2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宋丹 栗若水

726日至27日,鹤城区好种子志愿服务中心联合常德小记者团,在鹤城和安江镇开展“寻稻源·传薪火”主题研学活动,通过青少年视角探寻7800年高庙农耕文明与袁隆平科学家精神。

在五溪非遗园,侗族银饰、沅州石雕、会同木雕、雕花蜜饯、竹编技艺、芷江白蜡、合拢宴等众多非遗项目借助先进技术手段,以全新面貌呈现。“一场一馆一空间”,让人身临其境,跨越时空与古老技艺共鸣。

讲解员带领小记者团深度体验“非遗+交互”场景,在“电子织布机”亲手编织流光侗锦、用“电子泥巴”捏制土陶罐、在体感空间参与一场“赛博龙舟”竞技……“可触摸、可体验、可感知”的交互空间,让小记者感受非遗技艺守护与传承的全新活力。

在印染体验馆,传承人向小记者团详细讲解千年蓝靛印染技艺的精髓。随后,在非遗导师指导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动手尝试印染,印染方巾上的每一道蓝纹每一个花样,都是与祖先的对话。

通过怀化牵手常德的沉浸式体验,让非遗从展柜走进生活,这正是本届旅发大会倡导的‘可带走的记忆’。”好种子服务中心指导老师唐欣怡表示

未来,五溪非遗园将持续发挥平台效能,推动非遗技艺依托国际陆港走向世界,为湖南非遗保护与文旅经济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让更多人“遇见非遗里的中国”,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续写文化与旅游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在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研学团以“耐得烦、有定力”的科研故事为线索,开展“袁爷爷说说”金句接力。9岁的小记者宁致远面对镜头朗诵:“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袁隆平名言,将成为本届旅发大会宣传片的青少年献声片段。

“高庙陶纹破译”“剥谷取米实验”等游戏,则将抽象文化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讲解员袁丽华介绍:“通过摹绘7800年前的凤鸟纹饰,孩子们读懂的不仅是祭祀密码,更是湖湘先民的创新基因。”

作为活动联合主办方,好种子志愿服务中心始终践行“传承是最好的纪念”理念。此次研学成果——非遗解说视频、稻作微纪录片,将剪辑成《青春少年怀化》系列短片,在好种子”志愿服务中心官方平台展播。怀化非遗园负责人罗华说“我们不仅要展示怀化的历史厚度,更要让青少年成为文旅推介的‘种子主播’。”

责编:李夏涛

一审:易鑫

二审:黄欣然

三审:肖畅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