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空军 2025-07-28 19:43:52
7月的阳光洒在怀化的田野上,金色的光芒与翠绿的稻浪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在鹤城区三眼桥附近的一处稻田院内,一片与众不同的稻田正悄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里种植着被誉为“禾下乘凉梦”的2.3米高巨型稻,挺拔如林,随风摇曳,仿佛将袁隆平院士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高的水稻。 这片试验田占地仅两分田,却承载着农业科技的前沿探索与粮食安全的深远愿景。走进田间,抬头仰望,稻株高耸入云,稻穗沉甸甸地垂挂于顶端,叶片宽大浓绿,根系粗壮有力。微风拂过,稻叶沙沙作响,宛如森林低语。最令人惊叹的是,人行其中,竟可穿行于稻丛之下,真正实现“禾下乘凉”的诗意画面。这不仅是一次农业技术的突破,更是一场对传统水稻种植模式的颠覆性创新。
“禾下乘凉梦”这一名称,源自“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毕生理想。他曾多次畅想:未来水稻能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人们可以坐在稻穗下乘凉。如今,这一梦想正在怀化的这片试验田中逐步变为现实。基地负责人介绍,这批巨型稻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历时多年选育而成,具有抗倒伏、耐病虫、产量高、生态效益好等多重优势。其株高可达2.2至2.3米,是普通水稻的两倍以上,单穗粒数超过600粒,理论亩产可突破900公斤,极具推广潜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巨型稻不仅高产,还具备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其高大株型为田间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可与青蛙、泥鳅、鸭类等共养,形成“稻-渔”共生系统,显著提升土地综合效益。在该基地,已尝试开展“稻蛙共作”模式,利用巨型稻的遮阴效果和空间优势,为黑斑蛙提供清凉栖息地,既减少了农药使用,又增加了养殖收入,真正实现了“一田双收、生态循环”。
目前,这片巨型稻正处于扬花期,稻穗初绽,花粉轻扬,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稻香。负责人表示,扬花是水稻生长的关键阶段,直接影响最终产量。得益于今年气候适宜、管理科学,稻株长势整齐,授粉顺利,预计将在10月迎来丰收。届时,金黄的稻穗将如瀑布般垂落,形成一片“稻林奇观”,不仅为当地增添一道独特风景,也为农业科技示范提供生动样本。
这一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科研团队的持续攻关,也得益于地方政府对现代农业的大力支持。怀化作为湖南重要的农业区域,近年来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新型种植模式试点。此次引进巨型稻种植,正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未来,当地计划扩大种植规模,结合农旅融合,打造集科研展示、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巨型稻主题田园综合体”,让更多人亲眼见证“禾下乘凉”的奇妙场景。
“禾下乘凉梦”不仅是袁隆平院士的个人理想,更是中国农业科技不断攀登高峰的象征。在怀化的这片稻田里,梦想正以2.3米的高度拔节生长,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农业的无限可能。当金秋来临,稻浪翻滚,人们在稻穗下纳凉谈笑,那一刻,科技与自然、梦想与现实,将在此完美交融。这不仅是对袁老最好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粮食安全与生态农业的坚定承诺。
禾下乘凉,不再只是梦。它正扎根于三湘大地,生长在每一粒饱满的稻谷中,孕育着一个更加丰饶、绿色、可持续的明天。
(刘空军)
责编:黄欣然
一审:易鑫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