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合力 石榴花开别样红——洞口县高沙镇石榴村以基层治理赋能乡村振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8 17:20:42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振亚 通讯员 李航

仲夏时节,洞口县高沙镇石榴村一派安乐祥和:早稻已颗粒归仓,中晚稻正拔节向上,村民们穿梭在田间,弯腰劳作的身影与稻浪相映成趣;不远处的蓼水河畔,自发建成的日光浴场里,周边群众在志愿者的护航下戏水欢歌……

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如今村容整洁、产业兴旺、民心凝聚,成为邵阳市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村民们说:是党的旗帜,照亮了村民的致富路;是党支部的引领,让石榴村结出了幸福果。

强基固本,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

2014年的石榴村,和很多其他村一样“田荒人稀”。全村559户1826人中,近半数劳动力外出务工,1700亩耕地中不乏撂荒现象,41户脱贫户、3户监测户的生活亟待改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500元。“村里要发展,必须有个能扛事的主心骨。”这是当时村民们最迫切的期盼。

关键时刻,在外创业并小有成就的尹邦忠在镇政府和时任村支书记的劝说下毅然返乡,并以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新组建的村“两委”班子把顺应群众呼声作为工作出发点,将强村富民作为头等大事。那段时间,16场村民小组会议接连召开,党员干部挨家挨户串门,把板凳搬到田间地头,和村民算“经济账”“发展账”。“土地零散种不出效益”“年轻人外出不如家门口就业”……一次次恳谈中,“向土地要效益、靠产业促增收”的思路逐渐清晰。

面对土地流转难的“硬骨头”,党员干部带头先流转!村党支部书记尹邦忠说,那时候支部成员白天忙农活,晚上就往村民家跑,嗓子讲哑了就递上一杯热茶,分歧难解就拉着到地里实地算账。有的村民因自家地块肥力好或当在找不到好工作又想回来种田时而不愿流转,支部成员多次上门,最终实行比较灵活的土地租赁模式,即每家每户先将田出租给村集体,若后面想自己耕种,村民可随便找到一块田但不影响村集体机械化经营的地块调换即可,既保住村民利益,又确保土地机械化连片耕作。正是这份“把群众当亲人”的诚意,让村民们渐渐放下顾虑,2015年,石榴村80%的土地进行了流转,按每亩400元付给农户流转费用,再加上部分周边村的土地加入,共流转相对集中连片土地面积2700亩,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植打下良好基础。

产业赋能,激活增收致富“动力源”

土地连片只是起点,让土地生金才是目标。村党支部创新提出“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喊出“农民当股东,地里出效益”口号。可真要让村民掏钱入股时,不少人犯了难:最初80多人报名,没多久就只剩11人。

“党员不带头,群众咋信咱?”支部会议上,4名党员干部带头拿出积蓄,牵头成立金穗种植合作社、明友农机合作社,由支部成员兼任负责人。先后投资468万元购置45台套农机设备,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再到与国家粮食储备库签订协议,合作社一步步走上正轨。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党员把家底都投进来了,咱还怕啥?”

产业的根系在党组织浇灌下不断延伸。水稻种植稳定后,村党支部又牵头成立柑橘、油菜、中药材合作社,建起大棚蔬菜基地,还挂起“石榴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牌子。“土地流转得租金,合作社务工得薪金,年底还有分红金”的“三金模式”,让村民们尝到甜头。“我今年73岁了,去别的地方工作已经不要了,现在在村里负责农田灌溉和田间管理,一年能挣一万多块钱。”村民刘序平笑着说,目前全村有216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年工资最高达3万元。

与此同时,石榴村集体经济收入呈几何级增长,至2024年达20.8万元,较2013年增长400多倍。

共建共享,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产业起来了,更要让村里美起来、人心暖起来。”这是石榴村党支部对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村党支部牵头争取项目,党员带头义务投工,3.5公里“沿江大道”在蓼水河岸边贯通,通组公路全部硬化,油沙路铺到家门口,太阳能路灯照亮夜路,垃圾处理站让村容整洁如新。2023年石榴村获得“全省美丽乡村”称号,村民们说:“现在每到周末,都有镇上或县城的人到村里休闲。”

与此同时,石榴村以“党建+积分制”为抓手,持续提升治理效能。门前三包、信访维稳、尊老爱幼等都纳入积分管理,村民凭积分换商品、换服务,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实现了从“配角”到“主角”、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华丽转身。2019年12月,石榴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2021年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以前是干部催着干,现在是大家比着干。”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为华的话道出了治理新风。

此外,村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党群服务中心里,图书室、活动室常年开放;文化广场上,舞龙队、舞狮队、腰鼓队、健身球队、广场舞队和二胡队随时可以排练,村民们自编自演的村歌《石榴红》《石榴田,我的故乡》唱响田野。2024年秋季“村晚”上,村民们用情景剧再现十年变迁,台下掌声雷动,那是幸福与自豪的合音。

7月25日上午,石榴村新建完小的校园里暖意融融。50 多名孩子在大学生志愿者的陪伴下,或复习功课或嬉戏锻炼,一张张笑脸绽放着夏日的活力。这生动的场景,源于省委社会工作部驻村工作队入驻后积极牵线搭桥,引入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学生资源,为村里带来的“文化厚礼”。这不仅解决了家长们暑假“看护难”和中小学生“防溺水”教育,更给孩子们搭建起一个拓宽视野、涵养兴趣、快乐成长的阳光平台。

如今,省委社会工作部驻村工作队与石榴村党支部同心协力,正带领村民们积极探索“农业+加工+旅游”的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一场乡村提质行动,正在这片沃土上如火如荼地展开。

责编:王振亚

一审:王振亚

二审:王文隆

三审:邹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