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联动”打造民生实事项目票决“桑植样板”

  人民之友   2025-07-28 11:05:40

桑植县人大常委会按照省委“推深做实乡镇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要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事,探索推行“四维联动”民生实事项目“一链到底”机制,通过建立项目“储备库”、设立专项 “资金池”,完善“群众提、代表议、大会决、政府办、人大督、代表评”全流程机制,切实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建立民生实事项目“储备库”

桑植县人大常委会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事,将其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储备库”,让群众呼声转化为民生实事项目清单,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有所应。

开门纳谏,搭建群众需求“直通车”。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征集网络。线上依托代表履职平台、12345 政务服务热线、代表联络微信群等渠道,拓宽“民生实事意见征集”渠道,广泛收集群众建议和微心愿。今年以来,线下组织23个乡镇人大代表联络站驻站人大代表开展“屋场夜话”“邻里恳谈”活动68场次,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同时,依托24个人大联络站,收集群众急难愁盼”事,确保及时被关注和记录,让项目“储备库”始终保持“新鲜度”和“生命力”。

精筛细选,织牢项目入库“过滤网”。组建乡镇专业代表筛选小组。由人大代表联络站牵头,邀请人大代表及群众代表等组成筛选小组,围绕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普惠性、紧迫性等因素,进行筛选,确保优先选择覆盖人群广、受益程度高的项目。2025年,桑植县23个乡镇从 80 余条建议中筛选出42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民生实事项目纳入“储备库”。

反馈沟通,打造项目公开“明白墙”。对筛选后确定入库的42个民生实事项目,依托乡镇政府公开栏和村务公开栏,及时予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今年,对于未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储备库”的38条项目建议,由乡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以书面或电话形式向建议提出人说明原因。同时,建立“待研项目库”,待条件成熟后或有新政策后再启动实施,让群众感受到建议有回应、诉求被重视。

群众意愿转化为履职“清单项”

桑植县人大常委会在民生实事票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坚持筑牢项目质量的“防火墙”和“准入线”,把好民生“质量关”,让每一项民生实事都扎根于群众需求、承载着代表期盼。

坚持专班初审党委议定,凝聚智慧把好前置关口。由县乡两级人大牵头互动,联合县发改、财政、交通、农业农村、水利等职能部门,吸纳行业专家、专业代表组成审查专班。对初审过的民生实事项目,由乡镇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对民生实事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普惠性开展必要审查;看施工条件是否有保障;看项目社会效益是否显著;看项目是否有违规风险,确保将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实行分层酝酿差额票决,提升民主决策科学性。先由各乡镇代表联络站驻站代表对候选项目进行充分讨论,形成一致推荐意见;再召开乡镇人大会议,组织全体代表围绕项目优先级、实施细节等进行集中审议;最终以差额票决方式确定年度民生实事项目,赞成票过半数方可入选。

坚持分门别类责任分解,推动建议转化为“履职清单”。县乡两级人大对代表票决的民生实事项目,依据项目属性、项目类别、项目划分形成“项目责任清单”,明确实施监管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和验收标准,并纳入乡镇年度为民办实事考核重要内容。通过前期凝聚民主决策共识,民生实事票决项目从征集到确定的全过程,已成为基层群众志愿转化为政府行动的生动实践。

推动“资金池”活水常流

民生实事项目的落地见效,关键在于构建多元协同、高效集约的资金保障机制。桑植县人大常委会坚持让每一分钱都用在民生“刀刃”上,确保为票决项目顺利实施注入持久动力。

部门联动“聚合力”,打好资源整合“组合拳”。打破部门壁垒、统筹分散资源,建立“部门联动、清单管理、集中投入”的工作模式,把散落的“零钱”聚成“整钱”。针对票决确定的民生实事项目,逐一制定“资金需求清单”与“部门责任清单”,形成“资金跟着项目走、部门围着项目转”的联动格局。

优先安排“强约束”,推动资金注入“活水池”。强化县乡两级财政预算优先保障。坚持“民生优先、刚性约束”的预算编制原则,每年预算安排民生实事票决项目资金500万元至1000万元。2025年23个乡镇票决的42个民生实事项目资金,县财政预算安排673万元资金规模注入专项“资金池”,让“资金池”活水常流。

规范管理“提质效”,划定资金使用“安全线”。实行“资金池”动态管理,构建多维度监督体系。桑植县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资金池”运行情况报告,组织代表开展专项视察;财政、审计部门全程介入资金使用监管,形成“全程盯防、违规必究”的监督闭环,让“资金池”真正流向成效好、群众赞的民生实事,以“真金白银”的投入换取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

将民生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桑植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采取人大监督,政府牵头办理,代表参与评议的方式,坚持将民生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推动民生实事从“纸面”落到“地面”。

多方联动压责任。坚持推行“分级认领、专项交办”责任制,明确县乡两级政府负总责,各职能部门、乡镇为具体实施单位,形成“主要领导负责牵头、部门主责落实、属地协同配合”的三级责任体系。针对42个重点民生项目,组建工作专班,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确保任务 “接得住、办得好”。

全程监督提质效。桑植县人大常委会将民生实事项目纳入年度监督重点,采取定期视察专项督查代表约见方式,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督;纪检监察机关对项目审批、招投标、资金拨付等关键环节开展“嵌入式”监督,严查不作为、慢作为问题;同时,邀请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质量、资金绩效进行评估,确保监督结果客观公正。

代表评价定优劣。建立民生实事代表评价机制,在项目完工后,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召开评议会等形式,对项目进行评估。对代表评价低于80% 的项目,责令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并公开说明情况。通过压实责任、跟踪问效,民生实事项目从 “纸上承诺” 变为 “现实成果”,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通过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责编:刘笑雪

一审:郭宸

二审:苏莉

三审:唐婷

来源:人民之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