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璐茜 蒸湘区融媒体中心 2025-07-28 09:31:5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曾璐茜
盛夏时节,走进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镇七里山村,只见收割机在稻田穿梭作业后留下的秸秆正被一台大型粉碎机“吞入”腹中,粉碎后的秸秆碎屑均匀撒在田间,成为滋养土地的“天然肥料”。
田埂上,村民李大叔看着这一幕,笑着对记者说:“往年收完稻子,秸秆要么烧要么堆在田边,污染环境又占地方。现在镇里统一安排粉碎还田,不仅地里的肥力足了,空气也新鲜了!”
▲图中为蒸湘区雨母山镇七里山村村民正在进行秸秆集中粉碎还田
这一幕,正是蒸湘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缩影。
近年来,蒸湘区始终牢固树立“两山”理念,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以“源头防控、标本兼治、属地管理、综合利用” 为原则,将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全域全时禁烧、网格化管理、提升综合利用率等举措,让曾经的“田间废弃物”成为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
全域覆盖筑防线,宣传引导入人心
“露天禁烧秸秆违法,综合利用利国利民”“禁止焚烧秸秆,发展生态农业”…… 在雨母山镇的主要道路旁、村口宣传栏、村民集中居住点,这样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蒸湘区通过制作宣传视频、发放《秸秆禁烧明白卡》、召开村民大会、村微信群推送政策解读等多种方式,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中为蒸湘区雨母山镇路边的宣传标语
“刚开始还有村民不理解,觉得秸秆烧了省事。我们就挨家挨户讲政策、算环保账、说利用效益,现在大家都主动配合了。” 雨母山镇群益村党支部书记介绍,村里不仅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宣传,还邀请农业技术人员现场讲解秸秆还田的好处,“现在村民再也没人动焚烧的念头了。”
网格管理无死角,联防联控守底线
在秸秆禁烧工作中,蒸湘区创新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将辖区2个镇划分为多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专人负责,实现“责任到人、片区到人”。
网格长每天巡查田间地头,督促农户及时清理秸秆,确保不出现露天焚烧现象;同时,协调秸秆离田或集中堆放,从源头上消除焚烧隐患。
▲图中为蒸湘区呆鹰岭镇新民村村民正在将秸秆集中装车
呆鹰岭镇高碧村网格长介绍,通过这种“人盯田”的方式,村里连续多年未发生秸秆焚烧事件,“现在村民都养成了自觉,收割后第一时间就把秸秆清理干净,集中送到各村集中堆放点,等待统一粉碎还田,现在田间地头干干净净的。”
科技赋能促转化,综合利用显效益
“秸秆不是废物,关键在怎么用。”
蒸湘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蒸湘区将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作为核心目标,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户受益”的模式,通过引入秸秆粉碎设备、联系专业企业合作等方式,推动秸秆“就地消化”“循环利用”。
今年5月,一场有序的秸秆粉碎“攻坚战”在蒸湘区按计划推进,各村依次开展秸秆粉碎作业,专业机械穿梭田间,将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
“粉碎后的秸秆在土壤中腐烂分解,能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每亩地相当于增施了几十斤有机肥。” 现场指导作业的农业技术人员介绍,“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保护了生态”。
如今,行走在蒸湘区的田野间,不见浓烟滚滚,只闻稻花飘香;不见秸秆堆积,只见沃土良田。随着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深入推进,这片土地正以更绿的底色、更优的生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绿色篇章。
责编:黄巍
一审:黄巍
二审:王宇红
三审:唐志军
来源:蒸湘区融媒体中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