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玉晨:扎根苗乡教育的“追光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7 19:42:23

在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学校有一个忙碌不停的身影,名叫贺玉晨,2017年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后,她满怀热忱扎根于这片苗乡沃土,在乡村教育的阵地上耕耘了八年。

八年来,她始终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在教学、教研、育人的路上不停步,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扎根山乡:以师德为炬,照亮教育初心

“教育是点燃,不是灌输。”这句箴言,是贺玉晨坚守乡村教育的初心。自2017年来到关峡苗族乡学校,她就一直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把师德师风当成职业信仰的基石。

这些年,她做了很多温暖的事——课余时间总给留守儿童辅导功课,带着学生开展红色教育实践,常去村里做乡村教育公益宣讲。学生们都说,“贺老师不只是教知识,更像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她的这份用心,让她收获了该县的优秀青年志愿者、片区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等荣誉。她始终用行动践行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教育的温度在山乡的每个角落慢慢传递。

深耕教学:以专业为刃,破解课堂难题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每一节课都要对得起学生的期待。”这是贺玉晨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对教学的执着追求。

为了把课上好,她从未停下脚步。2020年,她打磨的《掌声》课堂案例,成了区域内教师学习的范例;2023年的教师业务考试中,她在同学段同学科里排进前5%,扎实的专业功底一目了然。

在教学创新上,她敢想敢试。“双减”政策落地后,2022年她设计的作业案例在该县的评选中获二等奖,让乡村课堂也跟上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后来,她又试着把互联网和乡村语文教学结合,探索出的新路径在2025年省里的数字教育案例评选中获三等奖。从传统课堂到数字化教学,从作业设计到课堂改革,她总像个研究者,一点点破解乡村教学里的难点,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更有效。

教研并举:以探索为帆,驶向教育蓝海

“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更要做教育的研究者。”贺玉晨的教研之路,始终贴着乡村教育的实际走。

2025年,她参与的省级课题《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顺利结题。这个课题聚焦苗乡留守儿童的教育痛点,用实实在在的研究为乡村教育决策提供了参考。这些年,她写的论文不断见诸省级期刊,成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典型参考。

在论文评选中,她的研究常受肯定——有论文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还有的在省级、县级评选中拿了二、三等奖。从关注课堂语言暴力,到研究“双减”下的教学增效,再到探索新课标里的阅读教学,她的研究始终扎根乡村教育现场,让教研真正服务于日常教学。

以爱育爱:以成长为桥,点亮学生梦想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是花期不同。”贺玉晨总说,乡村孩子的潜力,需要有人用心去发现、去呵护。

2025年,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总体国家安全知识书画摄影作品大赛”,一口气拿下多个奖项。这份成绩背后,是她无数个课余时间的一对一辅导,是带着学生走进苗乡文化现场采风的奔波,是熬夜帮学生修改作品的灯光。

在她的班级,有留守少年因为不自信总低着头,她就特意在课堂上让他朗读、展示作文,带他参加课外活动,慢慢帮他找回勇气;有苗族女孩爱画画却没人教,她就自掏腰包买画材,还联系该县的美术老师来指导。她的关爱从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

八年时间,贺玉晨从初到苗乡的青涩教师,成长为能扛事、会钻研、懂学生的教育者。她的故事,是无数乡村教师扎根坚守的缩影,更是用热爱与专业浇灌教育之花的生动注脚。她就像一个追光者,带着对教育的赤诚,一步步把光洒进更多孩子的心中。

责编:刘琼

一审:刘琼

二审:甄荣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