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境求生到产业勃兴——濒危物种湘华鲮逆袭记

  怀化日报   2025-07-25 09:44:38

从绝境求生到产业勃兴——

濒危物种湘华鲮逆袭记

在风景如画的千里沅江洪江区段,两岸翠竹随风摇曳,江水碧波荡漾,鱼儿在水中自如游弋,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7月22日一大早,站在湘华鲮人工保育点,怀化天鲮保护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在权边查看湘华鲮,边接打电话,嘴角忍不住地上扬。

“你别这么小气,这次就给我100公斤湘华鲮呗?”电话那头,贵州省剑河县稼霖生态养殖场负责人李学平正驱车从剑河县赶往洪江区。自今年上半年开始,李学平几乎每周都要来张在权的公司进货。他说,“湘华鲮肉质鲜嫩细腻,营养价值高,市场上供不应求,在产量充足的情况下,湘华鲮在剑河县每月至少可销售5000公斤。”

(湘华鲮在水中遨游)

湘华鲮俗名“青鱼”,体形修长,体色青绿,体侧鳞片中心呈鲜亮的橘橙色斑点,腹部为银白色,各类颜色绚丽交织,是湖南省特有的一种中型野生经济鱼类。曾经,它在湘、资、沅、澧江四水中上游均有分布,尤以沅水的中上游产量较高,是沅水流域内当之无愧的“优势土著”。

然而,20世纪80年代,随着一座座拦河电站的建设,湘华鲮的产卵场地被淹入库底,洄游通道被迫阻断。失去了繁衍的关键条件,野生湘华鲮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逐渐在湘江、澧水中消失,后来仅在沅水上游部分河道发现少量个体。2007年,湘华鲮被列入湖南省核心保护物种,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为了让濒临灭绝的湘华鲮重归母亲河,自2006年起,来自湖南省水产科研所、怀化市畜牧水产(局)事务中心、洪江区畜牧水产(局)事务中心的50多位水产科技人员联合开展湘华鲮驯养繁育技术研究。科研人员在沅水洪江区河段历经艰辛,找到了300多尾湘华鲮原种,“怀化市洪江区湘华鲮人工保育点”也由此挂牌落地。

科研之路困难重重,但科研人员没有放弃。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攻克湘华鲮子一代的人工养殖和亲本培育技术,随后又陆续解决了湘华鲮成鱼饲料驯化和湘华鲮稚鱼池塘网箱驯化等难题,成功实现了湘华鲮全人工繁育和苗种规模化繁育的目标。

保种成功只是第一步,要让湘华鲮真正繁衍壮大,实现产业化养殖才是关键。怀化市、洪江区两级协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面实行十年禁渔,在保护水生态的同时,积极构建“湘华鲮”品牌,努力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2019年末,怀化市政协委员张在权决定投资湘华鲮产业,成立怀化天鲮自然保护有限公司。尽管湘华鲮生长周期需要2 - 3年以上,速度相对缓慢,短期无法看到经济效益,但张在权坚信其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张在权介绍说:“湖南省构建了一个保护湘华鲮的完整体系,形成了科研机构负责人工驯养、繁殖、养殖等技术攻关,政府部门负责资源保护、增殖放流等政策支持,企业承担资金筹措、产业化发展的三方联动工作运行模式。”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湘华鲮人工保育点”已具备年产2000万尾鱼苗的能力。自2008年怀化市实施人工增殖放流以来,已有数百万尾湘华鲮回归母亲河,极大地丰富了流域内本土鱼类资源。

(湘华鲮人工保育点全景)

通过政企通力协作,张在权已与新晃、中方、芷江等地的20余家养殖户达成养殖协议,湘华鲮市场售价每公斤160元,预计每个养殖户可实现销售收入约60万元。今年5月22日,在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中,“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保护湘华鲮取得实质性突破”获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十佳案例。当晚,湘华鲮还亮相央视《焦点访谈》。该栏目以“一座城一条鱼”为主题,向全国观众讲述其从濒危到实现经济价值的物种保护之路。张在权笑着说:“随着湘华鲮声名大噪,市场化初见成效,已与长沙、北京、洪江区等地4家餐饮企业已达成供货合作,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00多万元。”

从濒临灭绝到绝处逢生,再到市场化发展,湘华鲮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价值的同频共振,其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共融之路越走越宽。

近年来,怀化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名单,推出靖州林地多权叠加、会同林权抵押贷款、芷江水权制度改革等多项生态资源权益确权典型案例,试点推进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全国地市级首发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地47个,有效认证“二品一标”农产品305个,推动“麻阳冰糖柑”“碣滩茶”“黔阳冰糖橙”等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均超23亿元,持续增加怀化绿水青山的“颜值”和“价值”,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陶谋 杨丽红 向湘龙

责编:周紫云

一审:周紫云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来源:怀化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