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日报 2025-07-25 09:34:57
7月24日上午,红星北路隆平植物园天桥及广场项目工地上,机器轰鸣与工人的吆喝声交织成忙碌的乐章。记者见到项目现场负责人李强时,他正蹲在材料堆前,手里捏着两块青砖轻轻相碰,清脆的“叮当”声在嘈杂中格外清晰。“听这钢声,成色差不了。”他头也不抬地说,阳光把他黝黑的身影拉得很长,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洇湿了工装——这件印着“怀化城建”字样的工装,已陪他见证了这片土地十多年的变迁。
十多年的回望:从荒山到繁华的“参与者”
“砖的质量合不合格,首先看颜色、听钢声,再量尺寸、送检测……”李强边检查材料边念叨,话音里带着重庆口音,却透着对怀化的熟稔。作为项目质量的“第一把关人”,他对来料验收的严格,在工地上无人不晓:钢筋的弯折度、水泥的保质期、地砖的平整度,每一项都要亲自过目,“这天桥将来是市民散步、游客观景的地方,质量得经得住时间考验,少一道手续都不行。”
这份较真,藏着他与怀化的特殊缘分。十七年前,李强第一次来怀化时,红星北路还是片待垦的荒山,如今再踏足这片土地,他手机里还存着十多年前拍的老照片:泥泞的临时便道旁,工人正顶着烈日搭建板房。而现在,照片里的位置早已立起整齐的居民楼,超市、公园沿着马路次第铺开,早晚时分满是散步的老人和嬉戏的孩子。
细节里的“提质”:让天桥连着民心
施工安全是李强心里绷得最紧的弦。每天清晨天刚亮,他就带着安全员沿着工地巡查:新修的防护栏牢不牢固?工人的防暑装备齐不齐全?一圈走下来,微信步数总能突破两万。
“夏天工人容易犯困,安全隐患更得盯着。”他特意安排了专人轮班排查,发现问题立刻整改。下大雨时,他担心边坡滑坡,凌晨三点还打着电筒在工地巡查,直到确认所有防护措施都到位,才敢回板房歇口气。工人们都说:“李工盯得细,不仅是为了工程进度,更是想着这桥将来要护着大家伙儿的安全。”
政府送来的驱蚊液、十滴水、西瓜等防暑物资,李强总是第一时间分到工人手里。“大家顶着太阳干活不容易,得让他们吃好、休息好。”
“你看现在的板房,有空调,比十年前的临时窝棚强多了——怀化发展快,对我们建设者也越来越贴心。”他说。
天桥建成时:城市提质的“新坐标”
“奋战60天,确保旅发大会前完工!”工地入口的横幅红得耀眼,这是整个团队的目标。为了让天桥早日连通起居民区与植物园,项目实行两班倒、三班倒,李强还带头引进了新工艺,让施工效率提高了不少。
自从项目开工,李强就把“家”安在了工地板房里,白天协调施工进度,晚上研究优化方案,“这桥不仅是要方便走路,更是城市提质的一块拼图——市民出门更安全,游客逛园更方便。”
李强望着远处:曾经的荒山变成了错落的建筑群,狭窄的土路拓成了双向六车道的柏油路,路边的杂草换成了整齐的绿化带。“当年参与建设时就觉得怀化很有发展前景,现在亲眼看着它变得这么繁华,心里头特别敞亮。”(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普兵)
责编:周紫云
一审:周紫云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来源:怀化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