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4 20:58:26
樊明雪
千年文脉读书台,是范仲淹在湖南安乡读书发蒙的文化地标,是激励寒门学子励志苦读入世有为的指路灯塔。读书台从北宋的兴国观书舍,到书堂、书台、书院,一路走来,穿越历史1030年。
范仲淹读书台的高光时刻,是乾隆时期安乡知县张绰将读书台扩建为深柳书院后。规模扩大了,功能齐全了,被誉为“洞庭胜景”。当年,安乡绅士胡世琦特别写了一篇碑文《深柳书院记》,碑埋在地下整整300年。今日读《深柳书院记》,为让我们走进这座具有水乡特色的深柳书院,打开了一扇大门。
一
读《深柳书院记》,给我的第一个信息:读书台是如何扩建成深柳书院的,以及扩建深柳书院的主角:张绰。
张绰,滇南浪穹(今云南洱源县)人,进士出身,原任四川彭山县知县,乾隆十年夏天,调来安乡任知县。据《深柳书院记》介绍:“乙丑(1745)夏,邑侯张以读书成进士,来守吾邑。政洽民和,慨然复古,爰谋诸众,如其址垒石为台。”意思是,张绰来安乡后政治融洽,人民和睦,于是他开始与大家谋划,在读书台旧址垒石加高重修读书台。
张绰为什么要重修读书台呢?他写了一首诗《范文正公书台》,表白自己用心已久。诗云:
忆昔我成童,即羡范公志。
富贵如浮云,贫贱不足累。
我来莅此乡,有台邻县治。
斋沐一登临,用申旧时意。
张绰说:想当年我十多岁时,就羡慕范公的志气。他视富贵如同浮云,贫贱不足拖累。我来到安乡时,就有读书台遗址临近县衙驻地。斋戒沐浴后登上此台,以表达自己早有的仰慕之意。
张绰实地考察书台遗迹,但见烟霞寂寞江滨,仅留一座荒台,荒台之上仅存一块碣石,左右有茅屋数间,杂草丛生,断砖碎石满地。张绰惊讶中深深感叹:这里是安乡县的名胜古迹,堪垂史册而不可磨灭,怎能如今有台无室呢?安乡之所以有读书台,全赖范文正公清名贤迹,地方因得贤豪而并重,人民依凭山水而彰扬。作为一方官守,让贤者香火传承,这是我辈的职责啊!
于是张绰找来县里知名绅士胡文谟等十多人商量重修事项。因为筹措资金是首要问题,张绰便亲自写了一份征募重修资金的倡议书,告示全县,并带头拿出自己的薪俸作为捐款。果然没多久,全县征集数百余金。接下来便是设计规划,召集工匠,准备材料。在原有荒台上开拓补砌,台之上建大门、正殿各三间,左右耳房各二间;然后又在正殿后面建楼房三间,下为义学堂,上为藏书阁。整个重建工程兴工于丙寅(1746)夏季,当年冬天竣工。随后收回原来的祭祀田产九十余亩,其收入作为春秋祭祀的开支。书院四周开挖池塘,植柳百株,青葱掩映,水草绿波环流。门匾书“深柳书院”四个大字。于是,读书台又加挂了一块牌子。
书院落成之日,举行了隆重的挂匾仪式,即将康熙皇帝为读书台亲笔题写的御匾“济世良相”,仿效复制成匾披红挂彩悬挂在新建的崇贤堂内。《深柳书院记》作者这样感叹:“我清建国以来,圣祖仁皇帝(康熙)特颁‘济世良相’的亲笔题字,以此表示崇儒重道的极其深远的用意,真是罕见难逢的典礼啊!”
二
《深柳书院记》回答了读书台为什么被誉为“洞庭胜景”。
胡世琦《深柳书院记》开头就说:“邑割溪湖之余以为域,四面孤虚,绿野芊芊,宛在水央。独文正范公书台挺峙县西,爽垲峥嵘,与湖山争高深不朽。”范公书台挺立在县城之西,高爽峥嵘,与湖山相较高深,垂于不朽!
读书台和以前相比,设施规模扩大了,办学条件改善了,不仅单独设立了范公纪念祠堂曰“正堂”,而且两边耳房增添了用于教学的“义学堂”,学术讨论的“文会堂”;三间楼房新设“藏书阁”“讲道堂”和“听雨楼”。清代诗人张明鉴参观了新修的深柳书院后,赋诗一首《颂书台重新》:
百里公侯振旧踪,匠心鸿构逈难同。
瑶台永奠千秋业,画阁高披八面风。
乐得英才宏教育,群沾化雨庆融通。
只缘召杜司民牧,美颂讴歌听不穷。
诗人感叹:知县张绰在旧址新修书台,扩建的书台与原来大不相同;美似瑶台奠定千秋大业,亭台楼阁也八面来风;乐得英才弘扬教育事业,人民沾染范公的雨露与古圣贤融通;就像西汉的召信臣和东汉的杜诗那样,颂扬张知县的讴歌应该永世传颂。
中国书院常设于名山,如石山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深山老林环抱书院,雅称“静里乾坤”。唯安乡读书台叫深柳书院,因为它位居“梦里水乡”。
《深柳书院记》最后称颂道:“如今垂柳依岸,池沼风生,飞阁流丹,花荫满庭,所谓美人,虽杳可及,而巍然在望。应不第(不仅)作故址观。且试登台而眺,见夫涛澜溁洄,风帆隐现,渔歌互答。泝(追溯)流光而上下者,鲸湖也。雨馀苍翠,若远若近,隐然如披画图者,梁岳也。它若花名卷旗,吊岳武穆之雄风;观号古田,访仙客于在阿(在山上)。吟哦之余,纵横极目,云海荡胸,洵(实在是)读书之胜地哉!”
那一年, 清代安乡庠生(秀才)张兆月特地来到深柳书院朝拜范公,面对澧水洲上的水乡书院很有感慨,写诗一首《范文正深柳书院》:
台阁峥嵘辄往还,绿柳深锁水湲湲。
蕉窗雨过琴添翰,墨沼香留砚涌斓。
忧乐一腔冠士品,甲兵数万振朝班。
由来齑粥成良相,此地依然长白山。
诗人说,高耸的亭台楼阁古今往还,翠柳浓密遮蔽着堤岸澧水潺湲。雨后蕉叶掩映窗前,琴笔相得益彰,洗墨池香还在,砚台水涌动着斑斓。先忧后乐的高尚情操冠绝士品,胸有数万军队可使朝廷振作空前。历来清贫苦读也能成为一代良相,安乡书院洲这地方,与在他继父老家读书的山东长白山相比,更是意义非凡。
三
《深柳书院记》最值得肯定的,是作者三百年前就揭示了读书台生生不息的哲理:守正与创新。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是具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正如中国的长城代代修建、代代拓伸,它作为一种空间的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文脉、文魂、文气关乎人文,化成天下,其关键就在于求新、创新、布新。以天人为新,文脉方可永不枯竭,恒久流长。
《深柳书院记》指出:“凡是风景名胜,如果仅仅只供玩赏,总于人心士风无关,如南楼风月,黄鹄烟云,纵使夸耀一时,那又有什么可取的呢?张绰知县以宏大的胸怀,作湖山知己,循着前代贤哲的足迹,建成如此内涵宏大的景观,将完善德性的馨香默默献给同感者,哪怕是遥远百世也会有人接纳继承!”这,便是安乡读书台扩建为深柳书院的初心,也是一代一代安乡人不惧困难,屡毁屡建,屡建屡旺的精神力量。
读书台扩建为深柳书院,不是简单的复制,也不是一般的扩张,它是一次自我完善的华丽转身,以其新的功能和面貌步入中国书院行列。
中国书院产生于唐代,历经1300年发展,是思想研究创造,文化传播普及最广泛和最重要的机构,而湖南书院发展之早,声名之大,数量之多居各朝前列,为士林所公认。“天下书院半湖湘”,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南书院所形成的“学术源流之胜,未有出湖湘之右”的学术成就,不但开全国风气之先,其积淀的精神品格润泽湖湘激荡华夏。
以文弘教、以书聚人,既是书院兴起的原因,也是赋予书院的使命。因此安乡范仲淹读书台不断完善书院所要求的三大基本功能:讲学、藏书和供祀。
据《安乡县志》记载,深柳书院建成后,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招生,而且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主讲教授聘任制度。《深柳书院记》的作者胡世琦、县学官正贡胡文谟就是当时书院聘任的主讲教授。乾隆时,安乡著名学者潘相在出仕前也曾主讲深柳书院。道光十年(1830),荣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在他31岁时,以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来到湖南澧州的澧阳书院担任主讲,就曾被深柳书院请来安乡讲学。书院挂起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门联;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审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规;开辟了“范文正公诗文碑廊”,让安乡学子接受模范教育。
“藏书阁”的创建,有效地增强了深柳书院的基础研究功能。而本土人物专著的收藏成为深柳书院的一大特色。如东晋名臣车胤的五言律诗《囊萤诗》;南北朝五言新诗开山鼻祖阴铿的《五洲夜发》《晚出新亭》;唐代著名学者段弘古的《秋怀》《孤竹》;清代康熙皇帝侍读秘书、翰林张明先的《洞庭文集》《安乡存真志》;乾隆时期大学者潘相的《琉球入学见闻录》《澧志举要》和《事友录》等,均收藏其中。此外,藏书阁还收藏了关于读书台的历史文献。如明代进士孙继鲁写的《范文正公读书台记》,明代常德知府陆垹写的《题读书台记碑阴》,康熙安乡知县王基巩写的《重修太平兴国观小引》等。
书院里的祭祀主要针对自己的先师,具有一种独特的教育功能。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样的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在和自己崇拜的或者信仰对象的一种时空的沟通,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深柳书院记》揭示了这力量的源泉。
“舍旁植柳数百株,颜曰‘深柳书院’,盖以读书风邑人也。范公未遇时,侨寄斯土,断齑画粥,早以天下为己任,而岳阳一记,独有千载。度其先忧后乐之概,服膺古仁人之用心者,固不必有择于地,而淬志镂神,响彻风雨,宁无有得于江山之助者乎?”
读书台扩建成深柳书院,以此兴读书风气教化乡里人民。范公没有发达时,曾经侨居这里,断齑画粥,但他早以天下为己任,而他写作的《岳阳楼记》,独占千载。揣度他“先忧后乐”之气概,征服古仁人之用心,肯定不是因为选择地方正确,而是他磨砺心志,响彻风雨,做出了有助于社稷江山的贡献。
安乡深柳书院的先师地位独特,这里有一标杆,那就是范仲淹寒门苦读少小立志的精神标杆,它激励天下学子从小发奋积极向上;这里有一灯塔,那就是穿云破雾的无比强大的灿烂之光,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远行导航。
深柳书院中有个书台广场,青少年定期在这里举行“成人礼”,面对范公庄严宣誓:“从小好好读书,长大好好做人”。考前学生在这里集体背诵《岳阳楼记》,一次次扬起“进亦忧,退亦忧”的千古强音。还有很多人怀着理想、虔诚地前来朝拜,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让自己的志操得到锤炼,以致牢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人做出模样来。上至朝廷重臣,下至文人墨客,来到书院朝拜范公后,写下心得诗篇。南宋进士刘子澄写的诗《范文正公书台》如今已刻在《中国常德诗墙》。
四
读《深柳书院记》,我跟随作者漫步在精神家园。在这里听到朗朗书声,感受到千年文脉源远流长;在这里品赏诗碑词林,感受到湖湘文化遗韵飘香;在这里漫游水中楼阁,感受到勇于担当且大智慧的安乡人,一代一代地坚持传承与创新,在这里获取力量追逐梦想。
掩卷之际,余兴未了。多么想从《深柳书院记》中获得为什么取名“深柳书院”的更多信息,因为这是安乡人十分感兴趣的话题。安乡县城有深柳大道、深柳社区、深柳宾馆、深柳镇,人们大都知道这些名称源于深柳书院;而深柳书院又因其屋旁“植杨柳数百株”而得名。但用柳字可以组成很多好词,如“龙柳”、“新柳”、“柳浪”、“柳荫”等等,当年命名时为何独用了“深柳”呢?
我查了《澧州志》《岳州府志》,正史里是找不到答案了。最近经朋友介绍,我在2007年9月13日的《常德日报》上,读到一篇文章叫《书院缘何名深柳》,文中澧县一中的颜次竹老师讲述了如下的故事。
乾隆年间,安乡知县张绰与绅士胡世琦等商议后,在范文正公读书台遗址上建楼阁,设义学,并在舍旁植柳数百株。竣工之日,胡世琦等提请知县给义学题名,知县推辞说:“邑内饱学之士颇多,可广泛发动有识之士题名,以此助推县民读书求知之风。”于是,贴出告示,凡县内士农工商人等皆可为义学题名,字数3至5个,中选者每字赏银3两,但要求有二:一是与周围环境契合,上口易记;二是出处高雅。一时间,识文断字者翻书摘句,寻章索典,议论切磋,读书成风,半月之内,应征名稿堆了半尺多高。儒学教谕遵照知县吩咐,先行初选,发现名稿中有“柳”字的竟占了八成以上,经反复斟酌,从中选出5条呈知县审定。
知县看第一条:“柳风书院”,出处是韦应物《东郊》诗:“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看罢轻放一旁,不置可否。
第二条是“柳花书院”。出自李白诗《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知县只笑着说了一句:“真是酒仙不忘酒。”
第三条是“柳岸读书堂”。出自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知县说:“醉酒风月之词,学童不宜。”
下一条是“龙柳书院”。出处是钱起《赠阙下裴舍人》诗:“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知县连声赞道:“不错!不错!”
最后一条是“深柳读书堂”。出处是刘慎虚的《阙题》诗:“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读至“深柳读书堂”,知县眼睛一亮,拍案叫绝:“好!好!正中题旨,出处高雅。”提笔正待批签时,门吏禀报,有一位年轻儒生带来一稿求见,知县命“快请!”知县接过名稿一看,是“深柳书院”四个大字;再看来人,三十岁左右年纪,不卑不亢。知县喜道:“深柳书院与深柳读书堂同出一处,但我决定用“深柳书院”为名。一是它不像深柳读书堂原句照搬;二是你宁可少得3两银子,舍五字而用四字,表明你非为赏银而来,是重文而轻利。”于是吩咐下属给儒生封发赏银,找工匠制作深柳书院铭匾。
读罢《深柳书院记》,再品尝这道“风味小吃”,我已心满意足了。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