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3 16:31:03
曾康乐
阳光透过展厅高大的玻璃窗,在地面上投下斑驳光影,与展柜里的文物、墙上的老照片相互交织,长沙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展览,将我引入那段战火纷飞却热血激昂的岁月——长沙保卫战。今年,是长沙保卫战爆发八十五周年,这场展览承载着的,不只是历史的厚重,更是民族精神的回响。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地图,标注着当年长沙会战的作战区域与行军路线,岳阳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如同三条坚韧的防线,蜿蜒守护着长沙城。在战略相持阶段,长沙作为华中腹地的重镇,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失去长沙,不仅意味着陪都重庆将直面威胁,也会极大地挫伤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其战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在展厅的一角,有一封泛黄的家书,是一位参加长沙保卫战的士兵写给家人的。“家中父母妻儿,勿念。儿已决心与日寇血战到底,为国家、为民族,哪怕马革裹尸……”寥寥数语,却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战士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坚定信念。他们深知,身后是无数同胞和家园,唯有奋勇抵抗,才能换来和平与安宁。
随着脚步的移动,我看到了薛岳将军的介绍以及他所独创的天炉战法。薛岳将军站在沙盘前沉思的雕塑,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面对日军的强势进攻,他深入分析湖南的地形特点与日军的作战风格,创造性地提出了天炉战法。这种战法以“后退决战,争取外翼”为核心,将长沙战场变成一座巨大的熔炉,等待日军的将是被围歼的命运。
新墙河防线的复原场景令人驻足。沙袋堆积的简易工事、锈迹斑斑的枪支,仿佛诉说着当年激烈的战斗。1939年9月,日军调集重兵,向新墙河防线发起猛攻。中国守军凭借简陋的武器和顽强的意志,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让日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惨重代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彼时的场景如在眼前,那些年轻的士兵们,为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毫不畏惧死亡。
在赣北战场的展示区域,地图上的红蓝箭头交织,展示着双方激烈的攻防态势。日军企图从侧翼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然而中国军队灵活应对,利用山地地形展开游击作战,不断袭扰日军的补给线和侧翼。高安的争夺异常激烈,中国军队多次组织反攻,最终成功收复高安,挫败了日军的战略意图。每一次战斗的背后,都是无数将士的浴血奋战,他们的英勇事迹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而湘北战场,则是天炉战法的关键实施区域。日军强渡新墙河后,中国军队按照既定战略,节节抵抗并逐步后撤,将日军引入预设的包围圈。当日军深入捞刀河附近时,四周的伏兵如猛虎出山般涌出,对日军形成合围之势。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耳欲聋,中国军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日军发起反攻。那些年轻的战士们,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绝,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向着侵略者冲去,将生死置之度外。
展厅中,有一段关于长沙民众支援抗战的影像资料。画面中,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为军队运送物资、修筑工事、传递情报。老人和妇女们日夜赶制军鞋、干粮,孩子们也加入到放哨、送信的队伍中。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斗,但他们的付出同样不可或缺。正是这种全民抗战的精神,让中国军队在艰苦的战斗中有了源源不断的支持,也让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长沙保卫战历经四次激烈交锋,前三次中国军队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些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企图一举攻占长沙,却在天炉战法的打击下铩羽而归;第二次会战,中国军队在逆境中顽强抵抗,成功击退日军;第三次会战更是在日军气焰嚣张之时,给予其沉重打击,让日军认识到中国军队的顽强与坚韧。
在展示第四次长沙会战的区域,气氛略显凝重。尽管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但由于多种因素,长沙最终沦陷。然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中国军队也没有放弃抵抗,他们在城市的废墟中与日军展开巷战,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房屋都成为了战场。那些断壁残垣、焦黑的土地,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见证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
展厅的尽头,是一面英烈墙,上面镌刻着无数在长沙保卫战中牺牲的将士名字。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为了同一个目标——抗击侵略者,血洒三湘大地。他们的名字或许不被所有人熟知,但他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看着这些名字,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敬意,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永远的英雄。
走出展厅,阳光依旧明媚,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长沙保卫战虽然已经过去了85年,但它所蕴含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中国军民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团结一心的力量。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历史的记忆不能被遗忘。长沙保卫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它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下去。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那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成为我们前行道路上的强大动力。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