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子走进湘西,探寻包谷烧酒里的乡韵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2 15:44:2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22日讯(通讯员 郭迎 吴永珍)夏日的湘西苗寨,酒香与稻浪交织成独特的乡村旋律。7月12日-7月18日,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湘西州花垣县雅酉镇,围绕当地传统特色“包谷烧”酿酒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开展专题调研。青年学子以青春为墨,用山水作卷,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扎实调研,用脚步丈量非遗,用镜头记录乡村振兴。

访村寨听故事:酒香里的苗家岁月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苗家村寨,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石朝海、78岁的酿酒师麻爷爷、酿酒产业大户杨总等十余户村民,倾听他们与“包谷烧”酒的故事。“从60年代‘三斤包谷换一斤酒’,到如今家庭小作坊的坚守,这酒里藏着苗家人的生计。”坡脚村村支书的话让团队的调研又添深意。

在排腊村,麻求贵爷爷用一首唢呐演绎着酒与民俗的羁绊,他讲到:“结婚要喝拦门酒,送亲要唱酒歌,就连打仗时,壮士们出征前也得喝口壮行酒。”老人边说边拿出家酿的包谷酒,演示“先有主后有客”的待客礼仪,酒液入喉的醇厚香气里,藏着“有酒有话,无酒干巴”的苗家哲学。在黄瓜寨的红色点将台前,村干龙哥指着巨石讲述着当年苗族先民们反抗封建压迫、“以酒聚义”的故事,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酒文化与苗族历史的紧密联结。这些酒礼仪与哲学,既是苗家生活的注脚,更是民族文化的鲜活载体。但时代变迁中,年轻一代对传统认知渐淡,如何留存文化记忆,引人深思。

进作坊循古法:匠心坚守的酿酒技艺

走进排腊村的酿酒工坊,蒸汽缭绕,酿酒技术总工杨总正忙得不可开交——洗粮、泡粮、蒸制、摊凉、加酒曲、糖化、发酵、蒸馏,每一步都藏着他的匠心。“小曲工艺发酵必须15天以上,新酒得存半年到一年,挥发甲醇才能喝。”杨总的讲解让团队成员明白,好喝的“包谷烧”离不开时间的沉淀。

在跛脚村,80岁的酿酒爷爷回忆着酿酒生涯:“酿酒要踏实做、坚持做、不怕失败,老客户才会越来越多,这门手艺才能传下去。”在高务村,43岁的酿酒大哥说:“我们光靠酿酒赚钱有限,但利用酿酒产酒糟、酒糟喂猪的循环模式,一年能有个7、8万元的收入。”高达社区的吴师傅说:“我一年要产四五千斤酒,靠的是‘守着锅、盯着火’的耐心。”千百年来,苗家人的匠心坚守让“包谷烧”的品质得以延续,但个人力量难成规模,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需要更多元的支撑。

青春献智谋新篇:团队助力传承创新实践

调研途中,苗家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探索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我们深刻意识到:文化是老手艺的根,创新是产业活的魂。

调研结束,团队成员围绕“如何让‘包谷烧酒’走得更远”与乡镇领导、村支两委开展座谈交流。调研团队提出,可深挖民族文化、红色故事,打造特色酒文化IP;利用周边文旅资源,设计“酿酒体验+溶洞探酒”旅游路线;规范酿酒工艺,推动成立合作社,统一品质标准与包装标识;充分利用网络宣传,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让苗家好酒走出大山。“老一辈人守住了手艺,我们必须想办法帮他们守住市场。”团队成员小孙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作为调研团队的指导老师,谭卫华副教授表示,“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探访,更是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课。学生们在与村民的交流中理解了非遗的重量,在分析问题中锤炼了服务社会的能力。这次浸润着苗寨酒香的青春实践,真正成为高校与乡村连接的桥梁,是高校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