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章中看见生活——读梁瑞郴《月迷苏仙》有感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22 17:53:29

尹佳丽

在盛夏的六月读了梁瑞郴老师的散文集《月迷苏仙》一书,书共分为四辑,分别是胜步、回澜、琴筑和吆喝。书中的篇章恰似盛夏的炽热,洋溢着无限的激情与勃勃生机,令我每晚睡前必捧读数篇,方能心满意足地步入梦乡,仿佛唯有这份惬意能引领我安然穿越夜的深渊。

第一次去郴州的印象是两边都是山,一水绕山,后来才知道这条江叫作郴江,山水之美,别具一格。东江湖清晨的江雾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在还未清醒的时候便早早起床,只为看一样渔者撒网,一网下抛,触起湖面层层波纹,一直泛到岸边,又好像泛进了还在迷糊的我的心里,也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仰天湖大草原的碧草蓝天,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别样的童话世界。作为湖南人在此之前只知北方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竟不知在家乡也有如此美丽的草原胜地。之所以称其为胜地,是因为它给我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漫步草原里,置身其中仿佛天地就在眼前唾手可得,再也不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翻开书读的那一刻起,内心就非常窃喜,每读到一篇心里就会发出一个声音“这地方我也去过”。因为去过,所以能在读文章时更加贴近作者的心意,拥有对一个地方同样的感受。但读完后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篇篇有关游记的文章,而是有着深厚文化的生活记录。《雪漫天门山》中冬季的天门山银装素裹,天地壮阔雄浑,更让人惊叹的是9国飞行员驾机飞跃天门山的惊世之举;更有歌唱家李娜放下名利,从名利场抽身而退的举动,皈依佛门的解脱。《月迷苏仙》中苏仙岭的悠悠人文历史追溯汉魏而绵绵不绝,三剑合璧的“三绝碑”,更是华夏文艺史上的奇葩。《投向汝城的三束目光》中讲到周敦颐人生中经世致用的四年,在汝城为官扭转了农田水利的局势,使山野乡村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汝城“半条被子的故事”更是传唱至今,正是有了这种鱼水情深的关系,革命最终取得胜利,这种精神流传至今,是新时代精神的榜样。山与水,物与人,相依相携,景中有文化,有历史的沉淀才更加地吸引人,文章因而有了这些文化才感动于人。

好的文章来自真切的生活,好的地方创造出好的文章,文章源于生活,而生活又推动了文章的发展。

在湘西生活六年的我,见证了湘西近几年来的变化,而在此书中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文字带给我的深切感触。湘西,自古湘楚蛮夷之地,却有着自美而美天下的传奇。芙蓉镇,一座挂在瀑布上的小镇;十八洞村,位于喀斯特地貌上的中国传统村落;里耶,土家语中“拖土”之意;惹巴拉,有“三山套三河,三河绕三寨,一桥通三域”的独特风景……这些古村的变化离不开乡村振兴。这些地方的华丽转身是我们随眼看得见的,依托现有的资源发展旅游业,保留传统文化、习俗、建筑等,用现代化的手段促进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是重要的风向,奋斗着青春的气息,创新者坚定的步伐,弄潮者现代科技的驻扎,已经将这些曾经贫苦落后的村庄武装成充满青春气息的乡村。

轻轻合上书页,一篇篇文章,一个个文字仿佛从笔尖轻盈流淌,读罢之余,犹如天籁,久久回荡。之后胜似余音绕梁。杜甫说“月是故乡明”,故乡是我们从蜿蜒的郴水河畔,到寓意吉祥的“瑞郴”之名,直至《月迷苏仙》的墨香深处,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与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皆蕴含字里行间,而我也在这本书中寻到了别样生活的美好。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