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莫将整容刀挥向青少年

  科教新报   2025-07-21 16:46:55

近日,“未成年人整容”话题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在暑假期间,医美整形机构迎来整容热潮,咨询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稚嫩的面孔,最小只有11岁,整容低龄化趋势愈演愈烈。相关从业医生介绍道:“未成年人咨询的项目五花八门,包括基础的割双眼皮、隆鼻,以及丰眉弓、填脸颊等。出于安全和风险考量,不建议未成年人做整容手术。”

(据央视新闻)

“容貌焦虑”的阴影笼罩未成年群体,本该在校园里快乐成长的孩子,却被推上了整形手术台。孩子的美不该被定义,本是如花似玉的年纪,含苞待放的花朵,不应用医美整容来画蛇添足。低龄整容的风潮背后,是无数孩子过早陷入流量社会“颜值即正义”的扭曲价值泥潭,更是社会审美教育长期缺位发出的警示。

从医学角度看,未成年人的骨骼、肌肉及软组织处于动态发育过程,此时进行整容手术极易干扰正常生长节奏,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健康损害。这种对未成年人身体的医疗干预,本质上是对生长规律的违背。在心理层面,未成年人的审美体系尚未定型,极易受到社会流行文化、网络传播环境的影响。一旦整容效果与预期不符,轻则引发自我认同危机,重则导致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医美机构的过度商业化营销是这一乱象的重要推手。他们在利益驱使下,营造“容貌焦虑”的氛围,以“早做早变美”为饵,将整容美化为一项战略投资,刻意模糊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界限,诱导未成年人前来整容。部分家长也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裹挟下,将“外貌投资”当作一份扭曲的成人礼,殊不知这种看似“为孩子好”的选择,实则是为他们埋下身心双重风险的祸端。

然而,更深层的病灶在于社会审美观的单一化与精神世界的贫瘠化。在流量逻辑持续放大“网红脸”标签的当下,美被狭隘定义为特定模板。此外,在不良社会风气异化下,内在修养、知识视野等真正持久的“软实力”被漠视,未成年人个体的精神世界缺乏审美教育的滋养,外表的“完美”便成为部分人唯一可抓的救命稻草。这种“内虚”之下,手术刀便有了可乘之机。

守护好童年,必须整治低龄整容乱象。法律之盾必须筑牢,应严格限制甚至禁止对健康未成年人开展非必要医美项目,让监管的利剑真正斩断伸向孩子的商业黑手。行业自律亦需强化,医美机构当自觉构建年龄防火墙,拒绝以“未来美”为名透支孩子的当下健康。而根本之策,在于重塑审美教育,家庭和学校要携手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在多元,贵在自信”的种子,引领孩子理解真正的美从来不是手术刀雕琢后的模板,而是内心世界的充盈与独特个性的绽放。

童年之美,本应如春花自由绽放于生命枝头,岂容被冰冷刀锋和浮躁欲望粗暴“修剪”?我们握着的“手术刀”,不该用于“雕刻”孩子的外在,而应刻下责任,滋养孩子的内心。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未成年人远离“容貌焦虑”的困扰,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喻思恩

责编:胡荧

一审:胡荧

二审:陈暑艳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