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经50多公里,韶灌水到了我家田”——湘潭县石潭镇种粮大户用水记

  湘潭日报   2025-07-18 17:22:07

金黄的稻浪翻滚,收割机轰鸣作业。716日,湘潭县石潭镇中新村的早稻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双抢”景象。种粮大户张放军抓起一把刚收割的稻谷,粒粒饱满,金黄锃亮。“你瞧,都是扎扎实实的谷子!瘪谷少得很,送到粮站人家直接收走!”他黝黑的脸上笑出了丰收的褶子。

一旁的村干部张建武同样笑意盈盈:“这边刚收完早稻,马上就能放水犁田翻耕,接着插晚稻,一点不耽误时间!”

这笑容的背后,是来之不易的用水保障。

早稻收割后放水犁田

石潭镇是湘潭县唯一没有水库的乡镇,11.72万亩粮田,主要“命脉”就系在流经这里的韶山灌区南干渠。其中,马家桥支渠如同一条“毛细血管”,滋养着中新村及周边6700亩农田。

“以前可不是这样。”张建武指着焕然一新的马家桥支渠回忆道,“这条渠9.8公里长,过去淤塞得厉害,水流慢得像蜗牛,还渗漏严重。到了‘双抢’用水高峰,尾端的乡亲们只能干着急。”

那时,张建武的电话成了“热线”,“一天能接几十个要水的电话,真是头痛得很!”种粮大户们守着田地,却因水不到田,难以扩大规模,甚至只能种一季。

转机出现在2023年。马家桥支渠被纳入韶山灌区“十四五”现代化改造项目。清淤、除险、加固、防渗衬砌……一系列“手术”让这条“病弱”的渠道重获新生。沿线老旧的涵闸也更新换代,水流调控更精准。

韶山灌区受益范围石潭镇中新村种粮大户张放军正收割早稻

清流汩汩,畅通无阻。中新村困扰多年的用水难题迎刃而解。

“你看现在,从洋潭水库出发,奔流50多公里,这韶灌的水,能顺顺畅畅直接流进我家的水田!”张放军的话语里满是踏实和感激。水通心通,底气足了,他果断将水稻种植面积扩展到了600亩,其中双季稻就占400亩。

用水有了保障,种粮效益提升,像张放军这样的种粮大户在中新村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已有8户。中新村还因此被评为石潭镇年度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现在天气热,蒸发大,田里3天就要放一次水。这马家桥支渠修得好啊,不然这些田想种双季稻都难!”张放军望着田里汩汩流入的清水,感慨万千。这奔涌的清波,不仅浸润了干渴的田地,更浇灌出丰收的希望和种粮人的信心。

丰收的早稻转运场景

当前,为应对紧张的“双抢”用水需求,韶山灌区各管理处的干部职工纷纷下沉一线,扎进田间地头。他们主动联系种粮大户,精确掌握每块田的收割、插秧时间表,根据实际需求统一调度,科学配水,确保每一株秧苗都能及时“喝上”甘甜的韶灌水。

一渠水通,绿了田畴,富了农家。韶山灌区的清波,正源源不断地为石潭大地的丰收画卷,增添着最动人的底色。(王希台 邵天欣 徐冰)

责编:徐丽

一审:徐丽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湘潭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