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报》 2025-07-18 16:43:56
1943年冬,湘鄂边陲的石门县城被战火笼罩。日军10万大军分三路合围,企图夺取常德战略要地,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3军暂编第5师师长彭士量率领数千名官兵坚守石门县城及其周边地区。这场惨烈的石门保卫战,铸就了一位抗日名将的传奇,也留下了两封震撼人心的遗嘱。
彭士量,湖南浏阳人,1904年生。他早年考入湖北明德大学,受进步思想影响,1926年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从排长到师长,他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鄂南战役等战役,1938年因功获国民政府甲种一等奖章。1943年,他任暂5师代理师长,率部坚守石门——这个常德的西北前哨,成为日军必夺之地。
11月6日,日军以飞机、大炮猛轰阵地,潮水般的士兵涌来。彭士量亲临前线,在青山尾、大尖山等地指挥白刃战,击退日军多次进攻。13日拂晓,日军三面分割包围,彭士量高呼“不能让敌人进来一步”,率部在大尖山歼敌过半。14日,日军施放毒气,红土坡阵地近900名官兵几乎全部牺牲;北部防线被突破后,彭士量掩护军长突围,自己率残部死守县城。
15日天亮,日军几度攻城未果。彭士量率部巷战,歼灭窜入之敌,石门仍屹立无恙。此时,部队已连续苦战8昼夜,伤亡殆尽。当掩护73军撤退的任务完成,暂5师奉命撤出石门时,在岩门口遭遇阻击。彭士量指挥部队渡渫水河时,被敌机机枪击中要害,身受重伤。临终前,他高呼:“大丈夫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死何憾焉!”
彭士量的遗骸中,藏着两份遗嘱。一份写给全体官兵:“余献身革命廿年余,早具牺牲决心……与阵地共存亡,歼灭倭寇以保国土。”另一份留给妻子:“余廉洁自守,不事产业,望吾妻刻苦自持,抚育儿女成材……”这两份遗嘱,一份是决死宣言,一份是深情家训,既见黄埔军人的英勇,也显丈夫父亲的柔情。
彭士量牺牲时,两个孩子正出麻疹,病情危重。他离开家时,对妻子王苏政说:“倭寇不除,国无宁日,家无宁日。”这是他留给妻子的最后一句话。两天后,一个儿子夭亡,王苏政两三天内失去两位亲人,悲痛欲绝。
彭士量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在长沙举行万人公祭,灵柩安葬于南岳忠烈祠。1985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如今,石门岩门口立着他的殉国处纪念碑,南岳忠烈祠、台北忠烈祠均供有他的灵位与事迹。
《文萃报》3470期综合《湖南日报》、中国军网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来源:《文萃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