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绘新卷 文明新风润山林丨“全国文明村镇”巡礼③

  掌上衡阳   2025-07-17 20:29:5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17日讯(通讯员 李境盛夏时节,雁峰区岳屏镇山林村绿意葱茏,生机盎然。和美屋场点缀其间,院落屋舍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红色研学基地游人如织,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山林村紧扣“全国文明村”创建目标,聚焦建强治理体系、深挖文化资源、深化移风易俗,多向发力推动文明新风浸润乡村肌理,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路。

召开“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

“三长制”织密服务网,党群同心夯根基

“有邻长帮着跑,烦心事解决得快!”说起村里的“三长制”,山林村村民都说好。

该村创新构建“片长—组长—邻长”三级治理体系,通过构建“全域覆盖、精准触达”的治理网络,将全村23个村民小组、851户精准划分为7个片区,每15户左右设一“邻”。66名村(居)民代表化身“多面手”,既是政策宣传员、民意收集员,又是纠纷调解员,真正实现“户户有人联、事事有人管”,让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坚实载体、可靠队伍和显著实效。为确保“三长制”高效运转,村里还定期组织邻长开展政策培训与经验交流,提升服务能力。

依托“一看二问三讲四记五解”工作法(看环境、问需求、讲政策、记诉求、解难题),邻长每月定时入户走访。线上,23个村民微信群实时“云收集”民意;线下,“首峰夜话”“屋场恳谈会”成为干群“连心桥”。2024年,累计为群众办结民生实事43件,化解宅基地纠纷、邻里矛盾422起。

片组邻“三长制”工作培训会。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拆除自家危旧房屋,义务清理沟渠。群众深受感染,积极参与“家洁院净村美”行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效能充分彰显。

文旅融合变公园,红绿相映兴产业

山林村红色基因厚重,历史底蕴绵长。该村立足红色基因与历史底蕴,推动“红色研学+传统文化+乡村体验”深度融合,让文化资源焕发新生。

该村精心打造红色山林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运用图片、实物、铜刻等形式,生动再现100个衡阳青年红色故事,令游客身临其境。馆外配套建设五四青年文化长廊、廉政文化碑林、百年团史主题墙,共同构成内涵丰富的“红色教育矩阵”。

干群围坐畅谈,共话乡村治理。

与此同时,村里还深入挖掘船山文化资源,修复了因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先生行经而得名的“船山古道”,串联起观生居、湘西草堂等历史遗迹。定期邀请学者举办“船山思想与乡村治理”讲座,在船山书屋陈列王船山著作,让游客与先贤“隔空对话”,使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盈。“以前闲暇常打牌,现在走走古道、听听故事、学学道理,生活充实多了。”村民陆大爷感慨道。

“既能了解红色历史,又能体验传统文化,这里的研学活动太有意义了!”参加完研学活动,环城南路小学学生蒋林峰兴奋地说。据红色山林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负责人介绍,该基地已获评衡阳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仅2024年,就开展“重走革命路”等主题研学活动28场,吸引5000余名青少年参与体验。

红色山林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融入山林自然环境。

文旅融合为山林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产业振兴方面,引进的邦瑞手袋厂建成投产后,已吸纳6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开发的农耕体验、萌宠乐园等研学项目备受欢迎,带动周边农家乐、土特产销售持续升温。数据显示,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成为提升村民文明素养的重要载体。参与文旅服务的村民主动践行文明规范,经营“夫子宴”的商户自发推行“光盘行动”,引导游客文明用餐。据统计,游客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以上。

道德超市。

随着红色山林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船山文化景观设施不断完善,山林村成功实现从传统村落向旅游景区的转型,完成“田园变公园、资源变资产”的跨越,已正式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积分奖励”树新风,移风易俗润民心

“现在办红白事,既省钱又体面,大家都轻松!”谈及村里的变化,村民们深有感触。

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陋习,山林村以“引、建、治”三字诀为抓手,打出移风易俗“组合拳”。116名党员带头签订承诺书,组建老党员、乡贤宣讲队,用“土话”算清“人情账、经济账、精力账”;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事标准化操作手册》,明确宴席不超20桌、彩礼设上限等细则。村规民约里那句“彩礼不比阔,宴席不铺张”,如今成了村民嘴边的口头禅。

船山古道上古色古香的观生居。

创新实施“积分奖励+道德评议”机制,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可累积积分,兑换“道德超市”生活用品,违规者由理事会上门劝导。盘活闲置场所建成的“新风礼堂”,为村民提供免费办宴场地,倡导集体婚礼、植树婚礼等新形式。如今,红白事平均支出下降25%,文明新风在山林村落地生根。

公告栏里,《村规民约》赫然醒目。

如今的山林村,乡风更淳朴,文化更繁荣,治理更高效,发展更稳健。“全国文明村”的金字招牌下,文明已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责编:张子欣

一审:张子欣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掌上衡阳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