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长篇小说《家山》

郑明娥     2025-07-17 17:33:08

文/郑明娥

文学地理学是文坛最近兴起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它运用文学和地理学交叉学科的优势,突出地理环境对作家个人及其作品等方面的影响,注重以文学研究为中心,将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考察文学作品中地理要素的构成、地理空间的构建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从这个角度解读作品,我们将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

一、《家山》中的地理要素

(一)显性地理要素

1.地理意象

文学地理学所讲的地理意象,包括自然意象、人文意象等。“所谓自然意象,主要是指由于自然造化形成的原始自然物象,如山、河、海、云、雾、星辰、太阳以及大地上生存的动物和生长的植物。”在《家山》中,作家通过太阳、暴雨等自然现象,山川、树木等多样的植物意象描写自然环境。还有狼、熊等种类繁多的动物意象,它们形象鲜明、意蕴丰富。其中燕子、喜鹊、乌鸦之类的动物与人类息息相通,常预示着吉凶,如燕子窠塌预示悲剧,喜鹊是喜庆的象征。《家山》中的自然意象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的乡村世界,在叙写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品的审美意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意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存在的与人的创造相关的物象。”人文意象包括民俗等很多种类,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特征。《家山》的风俗民情主要有:生儿女办满月酒;婚俗包括定亲、开脸、哭嫁歌、抬新娘、拜堂、闹洞房;葬礼上放炮仗、绕棺哭灵、做道场法事等;春节贴春联、吃团圆饭、守岁、发压岁钱、拜年、舞龙灯、唱辰河高腔戏。此外,人物居住地窨子屋具有南方建筑特色。这些反映出人民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生活哲学和生命意识,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2.实物选取

实物是具体可感的可以移动的物体,包括流行实物和地方实物,其中“地方实物产生和使用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它是有鲜明的地域性的。”《家山》中的实物写书,反映出南方鲜明的地域性。如衣着鞋袜,有草鞋、布鞋、棉袍等;饮食方面,作者写到本地特色请客、婚礼、葬礼所吃的菜肴,如腊肉烧枞菌等;出行工具有轿子、枣红色马;日常照明有灯笼、桐油灯等。还有锄头、犁等生产和生活用品。

3.人物塑造

《家山》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受中国南方乡村沙湾气候、传统等多方面影响。这些人物的身材、性格特点、生活习性和价值观都打上了中国南方乡村深深的烙印。主要有以下几类:

《家山》中的“守望者”。恪守“耕读传家”的原则,像佑德公等老一辈人基本按照“老规款”做人处世。终其一生守护田地,劳苦耕作、纺纱织布,长年累月,坚持不懈,一辈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固守着长幼尊卑的秩序,礼尚往来的习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养育子女、孝敬父母、和睦邻里等。

《家山》中的“革新者”。革故鼎新,像劭夫、齐峰新一代青年选择以走出去的方式接受新思想,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结合,投身于民族进步的事业。劭夫从小选择当兵,在广阔的天地中不断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取得上司信任,不断发展壮大革命力量。最终齐峰和劭夫两人为推动历史进程做出自己的贡献。

《家山》中的“哺育者”。扬卿留日归来,选择回归家乡、侍奉父母,以自己所学哺育乡人,积极创办学堂,教育乡民子女,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还带领群众兴办水利造福乡邻,修建了红花溪水库。

4.事件书写

事件书写包括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自然事件如沙湾的特大洪灾。在小说中,通过老一辈人、作者的讲述、劭夫等新青年的返乡行动,通过《中央日报》、信件等方式,社会的重大事件在沙湾这个小乡村蔓延、扩散。如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社会重大政治历史事件都在作品中有所投射和体现。作者将重大历史叙事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社会事件悄然影响沙湾人的命运。此外还有发生在沙湾村内部的事件,比如陈家和舒家的打架事件。修建新学堂是沙湾村重大的事件,沙湾人尤其是劭夫、齐峰等新青年重视教育,他们思想先进,理想远大,为新建学堂呕心沥血;修建红花溪水库是一件利在千秋的重大事件,以扬卿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带领先进群众不畏艰难困苦,万众一心修建水库。在沙湾,还有出谷劳军、转移“红属”等事件。社会事件和乡村事件交织,共同构成沙湾地域特色的历史进程。

(二)隐性地理要素

1.情感的表达方式

《家山》中写到亲情、友情、爱情等丰富复杂的情感,都充分体现出沙湾村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亲情上,扬卿等年轻一代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守在父母身旁,尽忠尽孝,这种亲情令人感动。《家山》还彰显深厚的兄弟情谊:陈朱两家在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泯弃恩仇,在救国卫家中达成互助合作。婚恋上,传统的爱情观和现代自由恋爱共存,像扬卿和瑞萍之间有传统的温婉朴实,又有现代的浪漫缠绵。总之,夫妻、邻里、亲人、同学、同志之间,无不体现出沙湾人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

2.思想的表达内容

《家山》反映了儒家、道家、佛家哲学思想。在作品中,虽然沙湾地处偏僻,但是儒家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思想依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在老一辈人身上表达得到淋漓尽致。佑德公是德高望重的乡贤,是仁义的化身。村里大事小事,他都讲究“老规款”;邻里纠纷,他主张“以和为贵”。他豁达睿智,善良仁爱,扶贫济困。邻里出现集体打架时,他四处周旋做思想工作,化解矛盾;村里办学,他主动出木材;打仗获胜,他主动出新谷劳军……《家山》中还通过刘师傅雕刻佛像、修根抄写道教经书、慧净法师出家等情节,体现出佛家、道家思想。

二、《家山》地理空间的构建

(一)普通话和方言

“语言在文学作品的地理空间建构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有两种:一种是共同语,今天叫普通话;一种是方言,在今天的中国,就有湘方言等七大方言。”“从小说语言可以看出,沙湾是湘方言与西南官话交错的地区。”

在《家山》中,除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共同语外,作者还较多地运用富有乡土气息的方言进行创作,形成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家山》运用溆浦方言写作,让读者感到格外的亲切和熟悉。方言具有原生态特点,作者用溆浦方言还原了人民生产、生活场景和画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如揸火等很多方言能让人物的神态、腔调、表情、动作等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沙湾人在常年的劳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典故,如说事情多或麻烦多,就说:修根老儿赶麻雀,东边起来西边落;说到话很快传遍所有人,就说“嘴是两块梆,一敲响全乡”。这些形象地反映了沙湾人的生存生活状况、思维情感表达方式。

(二)时空结构形式

从时空运行轨迹上,《家山》地理空间的结构形式是在空间上往复对照,在时间上回环对比。其时间维度包括过去、现在、将来。过去,小说主要通过人物进行叙说;现在是人物生活的当下,在小说中占绝大部分篇幅;未来,是小说结尾处对人物未来生活的展望。其空间维度为:作品营造的主要空间是沙湾村。这个空间较小,但沙湾人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处世哲学,是小说书写的重点。在沙湾,人们的耕田打禾是主业,人情往来等都是日常生活,集中体现了南方乡村的常态和地域特征。其次是由小到大的县城、省城、社会空间。时代的动荡、历史事件的发生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呈现。桃香、佑德进县城伸张正义、反映民情民意,劭夫等新青年在县城、省城不断汲取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参加国家大事。社会空间的大事通过纸质媒体等得到了传播。

作品在时空交错中对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家和国、宏大叙事和日常叙事进行有序呈现,肯定了南方传统乡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歌颂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善良、仁义的宝贵品质,赞美了像劭夫这样积极入世、为国家和民族理想奋斗的青年,是一部社会发展史。这些空间里承载的人、事、物,凝聚了作家对乡村和国家的热爱,作品流露的先进思想和真挚情感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作者是从沙湾村的庭院(此时)写到沙湾的历史(过去),沙湾、县城、省城(此时),穿插写到社会(未来),最后写到沙湾村(此时),“《家山》将小说的地理空间适度地控制在沙湾有限的范围”,这些空间都与不同的时间紧密相连,空间随时间不断转换,作品的主题不断得到深化。

三、《家山》与地理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家山》的地理环境

作品中的沙湾村就是以作家生活的村庄漫水为原型虚构而成。漫水村东边的大山就是小说沙湾村齐天界的原型,西边低矮的离村庄较近的山就是小说豹子岭的原型,村旁池塘边的河流就是小说中万溪江的原型,村边的王家祠堂就是小说中的祠堂,祠堂上面办了学校,祠堂下面是仓库。作家从小生活在漫水,在小说中作家把漫水虚构成沙湾,就是作家心中的家山,家山依雪峰山,傍沅江水,成了小说里人物生存的地理环境。“比如在《家山》中,描写沙湾村物产丰富,他们以稻作为生产生活方式,万溪江从村前流过,江边宽阔的沙地上,橘园连着橘园,穿插其间的是甘蔗和棉花。这些描写也确实起源我故乡的一山一水,一村一貌。”由此可见,小说深受作家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家山》的人文环境

作者出生、成长于乡村,从小就亲近乡村。为了创作《家山》,“王跃文搜集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方志,钻研户籍田亩制度、捐税征收方式等等,多次重返乡间田野做实地勘察,最终投笔于纸上,娓娓道出那些鲜活的故事。”《家山》中五代人一百多号人物,几乎可以在作者的出生地漫水村找到原型,他们的一生占满了作家的童年,他们勤劳、朴实的品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等都成为作家创作的文学记忆,乡村的风俗民情、生产生活方式等也融入了作家的血液,渗透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作家对这些父老乡亲非常熟悉,塑造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中国人人性的美好。王跃文在采访中说他的奶奶就是他小说中桃香的人物原型,还有作家在写作中多次翻阅王氏族谱,王楚玮这个人物也成了小说中陈齐峰的原型。正如王跃文说:“那个生我养我的故乡是我文学的原乡。”

四、文学地理学视域下《家山》创作的价值意蕴

(一)《家山》小说的地域意义

1.地方色彩生成

沙湾是作家以客观存在的自然地理空间为基础,融入自己的联想,创造建构而成的文学地理空间。首先,通过自然意象表达人物的生活状态。小说描写阳光下桃香所住的院子,呈现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环境,反映出人物生活的现状、内心的状态和时代环境。在沙湾,人物群像的职业就是种田,这与农村的经济基础、传统宗法制社会制度相连,反映出人物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次是人物整体上形成自然、亲切、朴实的感觉。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穿着朴素,耕作勤劳,与人为善,给人自然、亲切、质朴的感觉。最后,这些人物生活方式上“尚中贵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讲究和合,呈现和谐状态。

2.地域文化呈现

地域文化是指以某一地区为自然地理背景,以当地居民的故事为底本的一种地域性质强烈的独特文化。《家山》以沙湾为地理背景,沙湾构成小说的风格和精神,反映了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习俗文化、建筑文化、儒家文化等互汇互融的地域文化。与此同时,现代文明的新思想、新观念渗透到传统文化中,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言语谈吐、穿着打扮、出行方式等。这些都使小说彰显地域文化中的时代变迁。

(二)《家山》小说的人文价值

1.地方小说的人文隐喻

沙湾村人的老屋、窨子屋、祠堂等人文意象,是人物饮食起居之处,繁衍生息之所,也是家族议事之地。这里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也是人物故乡所在。扬卿从这里走出,来到异国,后来又回到出生之地,为乡村教育、水利发展不遗余力。贞一从小在外接受教育,把青春奉献给祖国,最终叶落归根,回到故土安度晚年。

人文空间中的人物群像传达了作家生活的体验和经历,成为体现社会生活发展过程的载体,见证了此地的时代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悄然发生改变,沙湾人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接受了新思想、新做法,紧跟时代步伐。“它要讲述的也是现代如何进入乡村,传统乡土中国如何被改写和更新,以及断与续、常与变”,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又有对外来新知的兼容并蓄,在对革命思想的培育弘扬中演绎近代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

“整部《家山》多写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琐细村事家事,国事之于一个普通的中国村落无非是纳税、征丁、兴学、修水库,但是习焉不察,整个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革命和现代化依然通过各种路径接通乡村,引动乡村之变。表面看,乡村是恒常的,今天一如往昔,但每时每刻都暗流涌动。”“王跃文写沙湾,不是以变代常,而是在恒常中捕捉、抓取乡村细微的脉动。从乡村细微的脉动,去探知脉动之所来的国家以及更大的世界风云变幻。这些外面世界进入沙湾的通道,在《家山》往往是通过走出沙湾到世界去的人们来沟通的,比如佑德公和逸公老儿两家在外做事的儿女们;也可能是沙湾的闯入者们,比如历任县长,比如乐输局等等。”

2.城乡文化交互的人文思考

《家山》中的城乡文化呈现一种交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冲突中达到融合,在这种文化模式下建构起具有多重人文情怀的沙湾世界。

在沙湾,扬卿留学归来,留在了父母身边,他把崇尚读书的思想带进了沙湾,他办学堂,发展教育,改变克文等人的思想;贞一把新发型、新穿着带到沙湾,开阔人们的视野。还有自行车取代轿子、马,电灯取代煤油灯、桐油灯,机枪代替梭镖、大刀、匕首;裙子、西装取代棉袄、裤子;布鞋、皮鞋代替草鞋和麻鞋;短头发代替长辫子;自由恋爱代替传统恋爱观等,这都表明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改变。但是乡土文化中的仁爱、善良、和谐、爱国、大义、礼仪等优秀传统仍得以继承和发扬,传统和现代,新与旧不是完全决绝,而是取长补短、兼容并蓄。

总之,作者深受出生地、成长地环境的影响,通过一系列地理要素构建了沙湾这个独特的文学地理空间,表达了对中国南方乡村历史发展进程的思考和认识。

【基金项目:怀化市哲学社科课题《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怀化文学研究》(编号:HSP2022YB93)的研究成果】

(作者系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