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烨:“髓”动生命,一场生命接力的青春答卷

胡方能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6 17:56:38

胡方能

7月的长沙,高温蒸腾。湘雅附二医院血细胞分离室内,21岁的刘烨安静地躺着,红色的血液通过仪器在体外缓缓循环——分离机正细致提取他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四个小时的生命“萃取”,将为一个素未谋面的13岁白血病少年送去生之希望。

这珍贵无比的“生命种子”,源自一次果决的选择。

就在这个暑假前夕,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学院港航2302班刘烨还在日日关注学校“返家乡”实践活动报名通知。但一道通知打乱了所有计划:经娄底市红十字会确认,他留存的造血干细胞资料与一名患者成功匹配,捐献工作刻不容缓。

一边是锻炼自我社会实践的难得通道,一边是远方一个重病少年和他濒临破碎的家庭之全部希望。刘烨甚至没有犹豫一秒:“我只能放弃实践机会,选择捐献。我知道一个家庭在等我,那个小生命在等我。总得有人舍弃什么,我不后悔。”他笃定自己完成了一件无比值得的事,“也许这一生,也只会有一次这样的机会”。

这是一次生命重量的交换,也是刘烨自我生命宣言的兑现。先天左足内翻畸形造成的四级肢体残疾,让儿时那个“军人梦”“消防员梦”过早夭折。但他心中的战士从未退场。“我要像一个真正的战士一样面对人生。”而这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正是他对生命有力的捍卫与守护。

他身上的战士之魂,其实早已在命运的千锤百炼中形成。出生后不久便经历了第一次矫正手术;小学四年级,左脚再次开刀,术后他打着厚重的石膏熬过整个暑假。开学那一天,奶奶推着轮椅将他送到教学楼下,他一只手撑起拐杖,另一只手奋力攀援楼梯扶手,咬牙一步一步把自己“挪”进了教室。赶凌晨火车去长沙复查更是家常便饭。

父母微薄的务工收入艰难支撑七口之家的生活以及两个妹妹的学业。“养大我们这些孩子,他们真的不容易。”家庭的困顿、行动的不便从未成为他放弃的理由。他明白,每个孩子都背负着全家的希望,只有向前走,才能不辜负这份重托。

因此他不仅在学业上毫不放松,更在课余艰难奔走于各个兼职岗位,只为“靠自己的双手”为家庭减轻负担。运动场亦是他的战场——跑步、打乒乓球,挥汗如雨的身影里,每一次对抗与奔跑,都是对自身桎梏的全力冲锋。

进入大学,怀揣着“想为同学做些事”的朴素愿望,刘烨选择加入学院团总支青工部。无论是多次往返长沙县吉祥凤凰养老院陪伴老人,组织参与图书馆志愿工作,还是热情投入无偿献血服务(他本人也曾两次走上献血车),他总是选择扎实前行,不吝啬气力。

从参与者到青工部副部长的成长,是他责任心的自然延展。活动组织策划、材料编写部署落实,他都尽力做到最好。2024年暑期“三下乡”实践中“优秀志愿者”称号,是他“身体力行”奉献精神的最好注脚。

“我的人生还很长,”面对赞誉,刘烨语气依然平静有力,“我会像一个战士那样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把平凡小事都做好,让小小的自我融入更广阔的天地,去贡献哪怕多一点点的力量。”

后记

一个肢体四级残疾的学生,却用捐献造血干细胞托起另一个孩子沉疴的生命;一个本需要被温暖呵护的人,却始终坚韧燃烧,竭力去温暖他人。刘烨的行动启示我们:生命力不是外在健全与条件的附庸,而是向善向光的内生觉醒。当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俯身为路、躬背为桥”的精神投射到这样一位青年身上,它不仅照亮了校门之内的讲台与书本,更以一种无声的力量将温暖推向远方,为迷茫者标注了何为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正是无数像刘烨一样燃烧自己烛照他人的“小太阳”,让生命传递、让希望浩荡流淌。

责编:黄伊婷

一审:黄伊婷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