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海科考发现70多个新物种

    2025-07-11 16:05:04

近年来,我国高科技深海调查手段不断发展,众多深海新物种被科学家发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大洋生态团队是深海环境调查主力之一,在多海域开展航次调查,截至目前共发现深海底栖生物4个新属70多个新种。研究员张东声介绍,这些新物种采集于不同深海生态系统,长相怪异、生存本领高超。

维嘉拟俪虾

俪虾名字来源于“伉俪情深”。俪虾幼体时便成双成对选择管状海绵作“爱情公寓”,相伴一生,“虾宝宝”则在年幼时离家另寻配偶和新居。

维嘉拟俪虾

德墨忒尔海绵

西太平洋海山发现的德墨忒尔海绵,管状外侧伸出“树枝”,像海底停靠站,供小生物附着,整株如掌管生命繁荣的女神,故得此名。

德墨忒尔海绵

刺客矶沙蚕

2023~2024年科考中,“蛟龙”号从海山采集绢网海绵,科研人员意外发现潜伏的近20厘米长、有巨大颚齿的矶沙蚕新种,推测其伏击猎物,与海绵互利,便命名为“刺客矶沙蚕”。

刺客矶沙蚕

派大星

中国大洋科考31航次,科学家在西北太平洋发现一种栖息于海绵上的海星,腕细长、有棘,与“海绵宝宝”亲密如“派大星”,因此得名。

派大星

领多栉虫

深海热液区旁的非活动区看似毫无生气,科研人员却在死去烟囱体裂缝里发现独特的管栖多毛类“领多栉虫”,它们以残留有机颗粒为食,与近亲祖先分化已久。

这些新物种,让我们对深海生态系统有了更多新认识。

领多栉虫

(来源:新华社)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