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共生 编织美好——湖南农大学子探索助残与乡村振兴融合新路径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1 15:38:12

暑假已至,在怀化市溆浦县坪溪村,一群来自湖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正用手中的编织线,串起残障人士的希望与梦想。他们打造的“山月共生”弱势群体帮扶公益项目,不仅为当地弱势群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更探索出一条“非遗+助残+乡村振兴”的新路。

诗意注解,让千年古韵关照现实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名句,被“山月共生”坪溪村弱势群体帮扶公益项目赋予全新内涵。该项目以诗意的力量打破残健隔阂,成为大学生助力湖南“残疾人友好型省份”建设的生动注脚。团队指导老师、湖南农业大学唐勇副教授表示:“‘青山’是残障群体面临的物理障碍和社会偏见,‘明月’则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美好生活。”

文化赋能,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这些编织品承载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一份尊严。”项目负责人董洁介绍,团队将非遗瑶绣与现代编织技艺相结合,开发出杯垫、玩偶、背包等系列产品。每一件作品背后,都凝聚着残障人士的汗水与智慧。

湖南省技术能手、助残先进个人周妹担任技术指导,在她看来,“这不是施舍,而是让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成为手工编织专家、文化传承者。”在坪溪村,41名残障人士中75%为肢体残疾,长期面临就业难题。如今,他们通过编织找到了人生新方向。

创新模式,打通致富“最后一公里”

据悉,该项目采用“培训+就业+销售”一体化模式,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支持。通过7天集中培训,让47名学员掌握了编织技能;湖南“美丽工坊”提供技术指导和订单保障,实现居家灵活就业;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部分远销海外,形成了可持续的产业链。

言语障碍者周思湘是项目的受益者之一。通过培训,她制作的编织包单价达168元,月收入超4000元。她“说”:“感谢大学生们让我重拾自信,找到了人生价值。”

青春力量,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这支名为“友友的朋友”的团队,名字来源于湖南省残联IP“友友”,由2名教师、12名学生和1名技术专家组成。两年来,他们深入乡村,参与省残联助残日、中非民间论坛妇女与残疾人分论坛、“友友的店”经营等活动,积累了丰富经验。团队还通过舞蹈表演、公益直播等形式,拉近与村民的距离,消除心理隔阂。

坪溪村支书肖慈稳表示:“大学生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份长久的希望。”省残联“美丽工坊”相关负责人韩丹评价:“大学生用创新思维把政策落地为具体场景,这种‘小而美’的实践值得推广。”

如今,每一件编织品都附有手作人故事卡,让消费者感受到作品背后的温度。当梦想照进现实,残健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唐勇 潘阳 董洁 张凝)

责编:蒋茜

一审:蒋茜

二审:甄荣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