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07-11 09:06:08
编者按
暑期已至,正值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古老的紫禁城再迎游客高峰。但你知道吗?古老的皇家建筑背后,不仅承载着六百年的历史记忆,更隐藏着明清宫廷不为人知的隐秘生活细节。
近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的全新力作《故宫生活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厚的文献资料,辅之以300余张珍贵图档,带领读者走进故宫的隐秘角落,揭开明清皇家的生活百态,书中的很多历史细节鲜为人知,属于首次披露。
文|周乾
如今的故宫博物院中,仍有将近两百只猫,这些依然“驻守”在宫里的“御猫”,早已不再是皇家盛宠。它们都是当年的故宫猫后代吗?在宫中过着怎样的日子?
在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眼中,这些故宫猫堪称宫里的“夜班警卫”。它们白天懒洋洋的,可一旦故宫闭馆后就精神起来,开始到处“巡逻”“放哨”。当宫门一层层关闭,这群行踪莫辨、“执勤”时间莫测的“编外员工”便出没于红墙黄瓦间,在夜幕中开启捕鼠模式,不负“猫保安”之名。紫禁城七十二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没有发现过一只老鼠,也没有出现过古建筑木构件被老鼠咬坏的情况。故宫的同事们都戏称这群猫为“大内咪探”。
故宫猫是有灵性的,它们不怕人,一招呼就会围到游客身边。这些猫很懂事,特别爱干净,会定时定点解决“个人问题”,从不给保洁阿姨添麻烦,也从不毁坏公物,更没有骚扰过游客。
故宫猫每天接触最多的人,大概就是喂养它们的故宫同事。故宫人在工作之余,总不忘逗逗猫。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就是“闲来打个杏儿,逗逗御猫的后代”。每天,青铜器修复师王有亮和摹章高手沈伟都自觉承担起喂猫的职责。连《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片场工作人员都知道,想逗猫,可以去当时摹画室所在的第四进小院找找看;而屈峰主任总会貌似委屈地抱怨收留许多“别人养着养着不要了送给我们,最后慢慢养着养着就成负担了”的动物,下班时,他不会忘记拎鸟笼回屋,否则“第二天你可能见到的只有几根鸟毛”。纪录片中,风扇呼呼地吹,树叶沙沙地响,猫儿睡成一长条,毛飒飒地飘,它们乖巧地静候在主人身边,成了宫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御猫”光环吸引着大量来故宫“撸猫”的游客,甚至有人会将猫送到宫里“放养”。但不得不说,故宫猫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因为不管“故宫”的光环有多大,也改变不了故宫猫属于“流浪猫”的事实。它们没有固定住所,没有固定食物。这里的环境看似清幽,但并非适合猫儿生存的乐土。我们部门所在的小院内有三只“御猫”,大家叫它们二花、三花和土肥。土肥的脸上常年长着猫癣,二花和三花也常常因为和院外的猫争地盘、争食物而受伤。宫里的医疗条件有限,猫儿生病了自个儿常常找个地方躲起来,很难配合治疗。
借用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的话说:“要把一座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要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观众有尊严地参观,同时也要让流浪猫继续有尊严地在故宫生活。”我想,这既是所有爱猫人士的共识,也是所有故宫猫今生的夙愿。
责编:刘涛
一审:黄煌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