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0 17:30:12
文丨骆志平
从江南烟雨中走出来,油纸伞上织满了乡愁。白居易一首《忆江南之二》:“江南雨,古巷韵绸缪,油纸伞中凝怨黛,丁香花湿清眸,幽梦一帘收。”韵押千秋,字如珠玑滚盘,让人读后心语漪涟。
现代诗人戴望舒反复吟哦,将其拓展为《雨巷》,更是推开了江南的婉约,那位撑着油纸伞,身着旗袍的女子,轻叩青石小巷,从唐诗宋词中款款走来,消失在青烟古巷的尽头。
从此,三月的雨丝缠绵起四月的云朵,一直寻找着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偶尔,春风沾湿了衣襟,用略带桃红的柳絮,轻拭蓝天脸颊,也只是芳心暗许,让夕阳落在明月回家的路上。
是谁?捡起掉落街尾的油纸伞,撑起了古巷的新月,削篾的老头,走了一拨又一拨,伞面的油彩早已褪去光泽,斑驳成岁月的牵挂,然而,老街的深处,古筝轻悠,烟雨犹在。
刀削纸糊彩绘,纯粹的手艺,古老的温情,何曾被带走,燕语呢喃,来了又去,有的悬吊柳条上,有的寄住寻常百姓家,还有的穿掠江岸廊桥,编织江南烟雨。
老伞人李忠国年六十了,稍弯的肩背上,驮着油纸伞的叮咛。十五岁跟随父亲学艺,在浏阳达浒这片山窝里,采撷天上的云朵,编织心中的明月,一晃四十五年。
削篾糊纸,整骨穿线,涂油上彩,古法盎然。一把把油纸伞撑着达浒的春天,走向唐人的惦念中。而渐显秋色的老李,一脸灿烂,站在绚丽的油纸伞下,成为了最让人羡慕的“非遗”手艺人。
东汉蔡伦造纸,把竹片上的文字移到了纸面上。未曾想,纸上笔痕未干,第一把油纸伞便走进了唐人的诗句中。到了宋代,文辞婉约,油纸伞盛行,很快泛滥成江南最美的风景。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撩起了宋人的帘子,画中或收或放的纸伞多达五十把。南宋刘松年所绘《斗茶图》,同样如此。宋代孔平仲有诗云:“狂风乱掣纸伞飞,瘦马屡拜油裳裂。”意蕴苍劲,道出了油纸伞坚韧,不惧风雨的性情。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说到了可以用皮纸糊制伞具:“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看来,古人撑起的油纸伞,并没有太多风花雪月的心思。伞篷宽大,篾竹结实,单色单彩,上无纹饰,素面朝天。
花伞出自哪个年代,谁也说不清,白居易写到了伞中的眼眸,却忽略了伞上的风情,只有明月缠身的李清照,撑得起冬后的雪花,三月的烟雨。可惜,李清照牵念太多,为赋新词强说愁。
春风初绽的女子,云鬓含羞,霓裳轻拂,撑开的油纸伞,同样如此,不是牡丹怒放,就是喜鹊连理,有的还摘下唐人诗句,用朱印作证,释放青山绿水的感怀。
油纸伞牵动的乡愁,走得太远,有的去了唐人街,有的到了日本、韩国、新加坡。就连法国巴黎的古典中,也有油纸伞,飘移在街头。
老李的制伞坊,念旧中稍带几分新潮,古典的纯手工伞、简约的机制伞、特制的演出伞,型号众多,工艺有别。价格上的悬差也很大。贵的一两百,便宜的几块钱。
我问他,去年卖得怎么样。他说,有所下滑,总共销售了2000多万。今年,行情不见涨,看样子,外国的月亮并不圆,老百姓的日子同样过得紧。
老李的工坊中400多号人,老年、妇女居多,还有40多个残疾人,偎在油纸伞下谋生计。或许,没人能读懂油纸伞里深藏的牵挂,但老李不容易,看似撑着一把伞,实则为大伙撑起了一片天。
早几年,老李被评为全国扶贫攻坚的先进,进京时,他脚穿布鞋,身着夏布衫,手持油纸伞,用最美的平凡,诉说内心的憨情,没有一句华丽语言,却让无数双眼睛噙满了泪花。原来,油纸伞的美,藏在了老百姓的心窝里。
如今,油纸伞老了,人们将其纳入了“非遗”。然而,油纸伞在浏阳达浒复活了,打起了更足的精神。融入新生活美学、古镇文旅、研学体验、少儿舞蹈、婚庆礼仪,居家配饰,好像有文化的地方,都有油纸伞。
我问他,做油纸伞的人多啵,学起来难不难呀!老李说,江浙一带不少,有的民族地区也在做,风格不一样,工艺差不多,一般分为四个步骤,选料备料、制作伞骨、涂抹油纸、装饰修整。然而,细分细解,三十多道工序,可以写出一本书。
其中,伞骨相当于人体的骨骼,伞骨稳实,收合自如。为此,伞骨取料必须出自同一根竹筒,否则,弹力韧劲相斥,貌合神离,容易变形走样。
另外,拼接是否严实,“折子”卡得匀不匀,“跳子”弹性好不好,糊纸平不平整,也考验工匠的手艺,稍有闪失,撑开的便是一把歪脖子伞。
有人担心油纸伞不结实,用不上几天就会烂。其实,油纸伞刷过多道防水层,不怕雨水不怕潮,长久不用还得喷点水,不然,伞面干枯容易脆。
讲究一点的制伞人,喜欢用上“渡伞”的工艺,相当于房间吊个顶,即在短伞骨间孔洞中来回编织彩线,让撑开的油纸伞,结实有韧劲,既能抵风雨,又花色重重,漂亮得很。
去浏阳的那天,阳光很烈,有人撑着油纸伞,飘移在大山深处的歌谣中,小河欢唱,燕子斜飞,杨柳轻依,不知惊羡了青石桥上多少双眼眸。
同来的小伙伴高兴得不得了,有两个还撑起油纸伞,走起了模特步,古人留下的手艺,时尚古典,搁在年轻人手上,同样拉得回昔日的时光。
现代流行尼龙钢骨伞,机器制艺,千篇一律,好用实用,价格亲民。但缺少匠人的温暖,也读不懂春风细雨的缠绵,将其搁在老街老巷中,连檐角的灯笼都扭过脸,不把它当作一家人。
唠嗑中,老李总是担心油纸伞的行情。我说,别急咯,随着文化的回归,“非遗”的魅力会更足,现在,资本都在找出路,油纸伞这么美,不可能被遗忘,只要融入一点新美学,真有可能变成奢侈品。
不管头顶的云朵是否看到了山花遍地开,漂亮的蝴蝶早已缠上油纸伞,翩跹的身影,从来不疲惫,从三月的雨丝中走过来,又拐进了前面的青烟古巷中。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