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16:48:12
廖志坤
一
相对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散文是最直抒胸臆的。我认为,肖鲁仁散文的第一个特色是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记录,真实的情感。这让他的散文取得了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特质。因为,这种真实是和他的生命包括经历、学识、个性等联系在一起的。
在《茗里春秋话中年》中,肖鲁仁说,小时候把喝茶理解为单极对应关系,喝茶是为了解渴;现在(中年以后)则发现喝茶是一种多极对应关系。喝茶不仅可以解渴,还可以休闲、消遣、娱乐,甚至可以表达一种人生品味。这篇文章之所以好,是他写出了中年人的许多际遇、感觉是真实存在的。文章最后这样写道:
面对此情此景,中年人,你不如执一杯粗茶,捧半卷残书,赶紧躲进自己的“围城”。似看非看,似诵非诵,似喜非喜,似悲非悲。谁能说,这种感觉对每一个中年阶段的人来说不是真实存在的呢,谁又在其他地方见到过这种描述、这种文字呢。
真实性在哲学上可分为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对读者而言,总希望在文字中看到本质的真实,肖鲁仁散文恰恰满足了读者这一阅读需求。“住院见闻”是肖鲁仁以观察者的身份记录他在住院期间发生的一些人和事,其中一篇叫做《片刻的温暖与光明》。有人认为,故事中的那个母亲很愚昧,因为在她的口吻中,好像只要找对了医生,治疗白血病就像“在水桶中抓鱼一样”一样简单。实际情况是对任何医生而言,白血病的治疗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由此我们就能判断那个母亲是简单愚昧的吗?不,不能。因为在当时环境下那个母亲只能这样说。她是在给女儿信心和安慰,谁能说,这些话不是一个母亲含泪讲出来的呢。关键是,母亲和女儿共进退,在危急关头对女儿不离不弃,陪在女儿身边的人不还是母亲吗?而这就是天下母亲的真实形象。
二
肖鲁仁散文思想的底色是善。《茗里春秋话中年》中,他写到,太阳偏西时分,“他看见父亲在夕晖朗照的老屋前拾掇菜地,母亲在爬满青藤的山墙下纳鞋底。”其实,无论是人生光景,还是一天时间的自然分配,此情此景,无论想到还是怀念父母,就是孝。有道是,百善孝为先。这不是善又是什么呢。
在写作上有一句话,叫做“生活土壤肥沃,则创作之树常青。”这就告诉人们要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只有现实主义的东西,才会有生命力。肖鲁仁的所有散文作品都是写现实生活,写寻常老百姓。他有一篇散文作品《奶奶》,发在湖南日报湘江副刊头条,该文通篇都是写发生在一个农村老奶奶身上的寻常事。在对晚辈的养育上,她不是诉诸“棍棒”,而是以“爱”的方法去修正孙子的顽劣、唤醒他心中的良善;孙子在她的卧室横七竖八挖出许多洞洞,她说洞洞像花一样好看;孙子打碎了她的大瓷碗,她关心的是孙子是否受伤,而不是碎了的瓷碗。
人到老年之后,常常回忆过去。回忆得最多的是童年时候的生活。常上餐馆人都知道,最难寻找的是故乡的味道,因为故乡总是和人的童年相联系。肖鲁仁的散文也谈到了童年的吃和玩伴,那就是《煨红薯》,那真是一篇充满着童年单纯与善良的散文。煨红薯胖乎乎的,有温度,口感好,而且软和,这就是肖鲁仁小学同学魏红莲。爬山、捡柴不是肖鲁仁的强项,但他可以陪大家玩,于是大家就把捡的柴分一点给肖鲁仁,他们回家的时候,路过家乡的河流,肖鲁仁讲到《论语》中四子侍坐那段话: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是《论语》中最富有童趣的描写,被肖鲁仁用到这里,简直天衣无缝。
三
如果说,“真”是肖鲁仁散文的基因和细胞,“善”是其气血和灵魂,那么“美”就是肖鲁仁散文的皮肤和肉体。具体来说,肖鲁仁散文的美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语言既是文章思维逻辑的表达形式,又是一定地域方位的文化符号,还是作者传播思想的特殊手段。首先,语言必须是干净的、鲜活的、有鲜明个性的。比如,在《曾经电影缘》那篇文章中,肖鲁仁对文中主角万萼生的名字进行了有趣的解读,这种解读不仅顺音、顺意,而且和湘中方言联系在一起,因而获得了一种喜剧的味道:
扫盲班学生多为女性,万萼生在这些中青年女生中,一副疯疯癫癫不成熟的样子,不久就获得了一个“萼癫子”的外号。不过还是有人喜欢他聪明且单纯的个性,于是外号慢慢变成了“萼猪子”,或者,干脆就叫“萼猪”,因为猪肉是可以吃的,而且比较好吃。后来大家发现他能随时随地睡觉,又把“萼猪”改成了“沤猪”。在女人的轻声细语中,猪字带有“鸡”的声调,“鸡”谐音“吉”,寓意吉祥。这样“沤猪”变成“沤鸡”,不仅形象秀气多了,没了粗鲁、蠢笨的意思,而且还有几分祥和、暧昧的味道。
2、情节是叙事散文制胜的法宝,肖鲁仁散文的最大特色是情节的独特性、生活性和典型性。其实,叙事性散文就是讲故事,情节是构成故事的主要元素,但情节本身不等于故事。
人们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千百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惯性,比如对后代的教育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强制性,一种是引导性。前者常常伴随着打骂,谚语云:不打不成人,黄竹棍子成好人。后者则是温存感化,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加温加得久,石头可焐热。《奶奶》开头就讲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我闯了祸,母亲“总是大发雷霆,连骂带揍,搞得家里一片鸡飞蛋打,乌烟瘴气的样子。”而奶奶则完全是另一种态度,另一种做派:“芝先生(母亲是小学教师,名字中有一个芝字),你莫骂他,莫打他,毛陀(我的乳名)乖哟。”然后踮着小脚,牵着作者的手,“把我带回了爷爷、奶奶的住处。”通过这两个情节的描写,表明了作者对奶奶的怀念和感激。
3、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连接而成的序列形式。从结构上说肖鲁仁散文最大的特色是紧凑、均衡而多姿多态。比如《一鸣如歌》那篇文章,介绍主人公吴一鸣,从中学(十几岁)到北京冬奥会(五十几岁),时间跨度四十余年,但文章就只有三千字左右的篇幅,读来并没有遗漏、断层之感,而有完整、一气呵成的气势,结构上非常紧凑、严密,这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也是天生的心理状态。
朱自清在《民众文学的讨论》中说“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必有作者底人格、底个性,深深地透映在里边,个性表现得愈鲜明、浓烈,作品便愈有力,愈能感动与他同情的人;这种作品里映出底个性,叫个人风格。”肖鲁仁的人格谈不上有多么无私、脱俗,但肯定是透明的、纯洁的,他的个性有复杂的一面,但肯定有质朴的一面,他是世俗的,也是超然的。他不是诗人、画家,更不是酒鬼,但它必然是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他在回顾生活,思考生活,也在分享生活。这无疑给我们一个观察生活,审视生活的新视角。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