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10 11:26:27
翟文敬
近年来,“90后”“95后”青年医务人员逐渐成为临床一线的中坚力量。他们成长于社会转型期,既承载着“健康中国”战略下的职业使命,又面临着价值多元、压力叠加的现实环境。
医务人员的价值观不仅是个人职业选择的“定盘星”,更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压舱石”。对于青年一代而言,价值观引导不是简单的“思想灌输”,而应是回应其成长背景、职业诉求的“对话式交流”。
青年医务人员的价值特征
青年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形成,既受个体成长经历的影响,也被行业与社会环境所塑造。
作为“Z世代”,他们身上有共性:多元、务实与自我表达。“Z世代”(1995—2010年出生)是互联网原住民,信息获取便捷性与文化包容性使其价值观呈现“去单一化”特征。他们更倾向通过个体体验形成判断,对“意义”的追求强调“可感知性”——例如,相较于“救死扶伤是崇高使命”的抽象表述,更关注“一次成功的急救对患者家庭的具体改变”。这一代人的务实性亦不容忽视。《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超60%的“95后”医务人员将“职业发展空间”“薪酬匹配度”“工作生活平衡”列为择业核心考量。这种务实是物质生活丰裕后的选择——他们不排斥“崇高”,但希望“崇高”与“现实”形成良性互动。
作为“医务工作者”,他们身上也有特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明确将“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作为法定义务,本质是对“生命权至上”的伦理承诺,要求从业者在关键时刻超越个体利益。与此同时,《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三级医院青年医生平均每周工作超60小时,43%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出现焦虑或抑郁倾向;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责任追溯、技术迭代带来的知识更新压力,加剧了“职业倦怠感”。部分青年从业者可能陷入情绪困境。
价值观偏差的现实诱因
青年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偏差,本质上是理想预期与现实体验出现了断裂,具体可归纳为三重矛盾。
职业神圣感与职业体验的落差。社会多赞誉医务人员为“逆行者”“白衣天使”。这一赞誉虽提升行业声望,却隐含风险——青年医务人员进入临床岗位后,面对重复的基础操作、复杂的医患沟通、有限的晋升空间,理想中的“英雄主义”与现实中的“平凡琐碎”形成强烈反差。若缺乏引导,这种落差可能动摇职业认同。
个体价值实现与集体主义要求的冲突。传统医学教育强调“集体利益优先”,而青年医务人员更注重“个体价值的可见性”。例如,在团队协作中,他们希望自己的专业贡献能被明确认可;在科研攻关中,他们期待个人成果能转化为职业发展的“硬通货”。若医疗机构过度强调“奉献”而忽视个体诉求,可能导致青年从业者产生“被工具化”的负面情绪,甚至转向“躺平”或“逃离”。
社会期待与职业边界的模糊。公众对医务人员的期待往往超越职业边界——从疾病治疗到健康管理,从生理干预到心理疏导,几乎被赋予“全能者”的角色,而有句名言这样阐释医学的作用:“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种期待与现实的错位,容易让青年医务人员陷入“无力感”。当社会将医疗问题简单归咎于“医德缺失”时,部分从业者可能会从“自我怀疑”转向“价值否定”。
价值观引导的实践路径
价值观引导的关键,在于构建“理解—共鸣—行动”的闭环。针对青年医务人员的特征,需从教育、实践、制度与社会四个层面,探索更具适配性的引导策略。
教育层面:从“知识传递”到“价值浸润”。传统医学教育中,“价值观教育”常被简化为《医学伦理学》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脱节。需将价值引导融入教育全过程:通过临床见习、社区健康服务让学生感知医务工作真实样态;通过伦理关怀、资源有限诊疗分配等场景的开放式讨论,引导理解“价值选择的复杂性”;选拔“双师型”导师(兼具临床经验与沟通能力的资深医生)“一对一”带教,传递职业温度。
实践层面: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参与”。医疗机构可搭建多元平台:吸纳青年医务人员参与科室管理委员会,优化医疗流程与服务设计;鼓励记录“有温度的诊疗故事”(如患者康复感谢信、特殊病例治疗心路),通过分享会强化“职业价值具象化感知”;组织基层义诊、公共卫生科普等公益活动,增强“职业意义”正向反馈。
制度层面:从“约束管控”到“支持赋能”。设立“创新服务奖”“患者满意奖”等特色奖项,覆盖多元价值维度;公开职称晋升、岗位轮换标准与流程,建立“技术—管理—教学”多通道发展路径;通过增设临床助理、优化排班、提供心理疏导等方式降低“生存压力”,保留“追求理想”的心理空间。
社会层面:从“单向期待”到“双向理解”。媒体杜绝“完美医者式”宣传,呈现医务人员真实状态(如加班疲惫、面对失败沮丧);通过医疗科普、患者课堂帮助公众理解医学局限性,推广“医护—患者—家属”三方沟通模式;相关部门依法严惩恶意伤医、网络暴力,传递“尊重医务人员”信号。
价值观引导不能停留在口号与形式,而需深入理解青年医务人员的“成长之痛”与“职业之惑”,通过教育、实践、制度与社会的协同,为其构建“可触摸、可践行”的价值坐标。【作者单位: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责编:杨兴东
一审:杨兴东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