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7 18:07:26
站在涂乍河新落成的观景台上,清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碧波之上,白鹭振翅掠过水面,惊起层层涟漪;两岸青山如黛,彩色步道蜿蜒入村,苗家吊脚楼的飞檐在绿树间若隐若现。

这条干流长为14.167公里的河流,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的“母亲河”,滋育着两岸的高品质茶园与良田,曾一度陷入生态之困。如今,随着2024年度国家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建成,涂乍河正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崭新姿态,书写着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曾几何时,流淌在苗族、土家族聚居区的涂乍河是当地人的避世桃源。然而,随着近年水体受到污染,引发生态问题,相应给民生带来困扰,制约了当地发展。
涂乍河的故事,也是湘西众多山村的缩影。
生态之困,让河水失了颜色。最开始,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和保护措施,河道内时有垃圾,水体遭受污染,防洪能力也受到削弱。每到汛期,周边的农田和房屋都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当地村民提起涂乍河,不禁叹息:“以前的河水清澈见底,能直接喝,水里鱼虾成群,是真正的‘聚宝河’。”
民生之窘,让青山锁了眉头。由于当地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世代生活于此的苗族、土家族群众多靠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生,产量低且收益微薄,年轻人为了谋生,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沿海城市打工,形成了大量的“留守家庭”。
一条“问题河”,成了当地群众心头的“痛”,更成了乡村振兴路上的“坎”。
2024年4月,一纸捷报传来——涂乍河成功入选2024年度国家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成为湖南省3个、湘西州唯一入选的河湖。消息传开,村民们奔走相告这一喜讯。
然而,要在180天内完成14.167公里干流综合治理,谈何容易?山区交通不便、施工环境复杂、民族语言沟通难……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保靖县水利局联合多部门,以“政企同心、技术赋能、人水和谐”三把利剑劈开枷锁,开辟涂乍河的新生之路。

在保靖县委、县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通过科学倒排工期、提前谋划资源调配、系统性优化施工流程、精简审批流程、召开现场会等措施,保障了项目按节点推进。
每日开工前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详细安全技术交底,重点强调山区道路行车规范及特殊天气应对措施。此外,由于湘西地区汛期早、跨度长、降水强度大,为有效防范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项目部成立防洪度汛领导小组,与水利局联合建立河道水位实时监测预警平台,形成了“监测—预警—处置”三位一体机制,全力保障施工安全。
为破除语言沟通障碍,县水利局在开工伊始便选派熟悉民情的苗族工作人员驻守施工一线,与项目团队同吃同住,不仅主动协调各方、排解难题,更凭借对当地语言和民俗的熟悉,积极与村民沟通交流,搭建起了项目团队与当地群众之间的信任桥梁。

自2024年11月15日项目正式开工,项目参建团队同心同力,克服了山区交通不便、施工环境恶劣及语言沟通障碍等多重困难,最终于2025年5月1日全部完成项目主体工程,在省内率先完成幸福河湖建设任务。
面对涂乍河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项目团队运用先进的生态建造+智能管护技术,探索出多项科技含量高的方式方法。
阶梯式生态挡墙——作为涂乍河项目的一大亮点,施工方式简单,结构稳定性和生态适应性较好。在生态孔内填充种植土,播撒草籽,可形成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既稳固堤岸,又美化环境。

格宾石笼护岸——施工便捷、经济性强,透水性较好,采用柔性防护结构,能充分适应河岸的不均匀沉降,抵挡水流冲刷,达到护坡和护脚的目的。同时,块石间的空隙为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

生态河坝——对沿河3座破旧危坝进行拆除重建,3座新建河坝均采用新型鱼鳞坝设计,独具匠心,在充分发挥大坝蓄洪补枯作用的同时,极具观赏性,推动人居环境提档升级,也为当地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此外,本次3座河坝改建均新增冲砂孔及鱼道,在促进涂乍河水系联通,维护鱼类种群的稳定、保证水生态平衡也发挥极大作用。

智能巡河系统——全段共设立1处雨量水位监测站、1处河道流量监测站,8处AI视频监控站、2处9要素水质监测点、2套无人机机场、1项模块开发集成。积极运用无人机自动巡查、图像AI智能识别等新技术,对河道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实现85%以上物联数据就地处理,构建立体化智慧感知体系,大大提高巡河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涂乍河幸福河湖建设过程中,保靖县始终坚持与自然风光融合,与产业发展交融的理念。做好“水利+美丽”文章,因势利导,打造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的河湖景观。做优“水利+农文旅”文章,将防洪标准提高至十年一遇,为沿线的农田和保靖黄金茶园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建设具有民族风格的景观小品和文化广场,展示苗族和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积极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模式,将保靖黄金茶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打造了一批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茶旅融合项目,形成了一条以涂乍河为轴线,以黄金茶产业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带,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过数月的努力,曾经的“问题河”换了新貌,再提起涂乍河,人们看的说的,尽是幸福的模样。
通过河道清淤、生态修复,如今的涂乍河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曾经消失的白鹭、野鸭等水鸟重新回到了这里栖息,河道里的鱼类资源也日益丰富;水质从原来的劣V类提升到了Ⅱ类以上,达到了饮用水源地的标准,河湖健康评价等级为“健康”;曾经因为污染而散发异味的河流,如今成了村民们日常休闲的好去处。

随着涂乍河环境的改善,周边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乡村旅游逐渐兴起,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村民人均收入2.8万元,增长6.3%。同时,当地还依托涂乍河的资源,发展了特色农业和水产养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涂乍河两岸因河而生,如今更是因河而兴。
涂乍河的蜕变,是幸福河湖建设的生动注脚。正如湖南省河长办相关负责同志所说:“我们建设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老百姓心中的‘幸福之河’。”
从“治河”到“护河”,从“生态”到“富民”,涂乍河的故事还在继续。这条流淌在苗乡的青春之河、幸福之河,正以清澈的浪花,诉说着水利人的坚守与担当,见证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吴锐 张懿 彭军)
责编:徐丽
一审:徐丽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