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7 16:39:35
苗绣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吉首大学商学院“灯塔”志愿服务团来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
苗绣,是苗族世代相传、以针线为笔、彩线为墨,在布帛上绘就的“无字史书”与“穿在身上的史诗”。它远非简单的装饰技艺,而是凝结着苗族先民宇宙观、生命观、迁徙史与自然崇拜的活态文化基因库。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对古老神话的复述、对族群记忆的守护、对天地万物的礼赞。
初触“布帛上的史诗”:指尖邂逅千年文明
(图为十八洞村村民手工苗绣)
“以前只在课本里见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但真正触摸到绣片上凹凸有致的纹样,那种直击心灵的冲击力是完全不同的。”队员梁高铭在调研笔记中这样写道。当地居民指着繁复精美的图案,解释每一针一线如何记录着苗族先民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迁徙的悲欢离合和古老的神话传说,队员们豁然领悟:苗绣远非普通工艺品,它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卷,系统性地记录了一个没有文字民族的历史、信仰、哲学与审美体系,是一部“行走的无字史书”和一个“活态的民族记忆库”。苗绣的震撼,正在于它超越了视觉审美,是镌刻在织物上的族群历史与哲学思考。
细读“无字史书”:解码纹样背后的文明密码
在绣娘的巧手与讲解中,调研队员们仿佛手握解读民族记忆的密钥。昏暗的木楼里,绣绷上的丝线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老绣娘布满皱纹的手指捻起一根金线,针尖游走间,那些沉睡的传说便苏醒过来。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纹样的深邃含义:振翅的蝴蝶,不仅是美丽的生灵,更是苗族“蝴蝶妈妈”创世神话的核心图腾;盘绕的龙纹,象征着力量与守护,暗喻着祖先庇佑村寨的古老誓言;繁复的几何纹样,可能标记着迁徙的路线或失落的故土。“这不是简单的工艺品,而是一个民族活生生的记忆库。”队员邓昕感慨道。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丝线,更是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这份用物质载体和口口相传延续的文明,令大家肃然起敬。老绣娘忽然哼起古歌,调子起伏间,绣片上的纹样仿佛都在晨光中颤动起来。
(图为十八洞村绣娘绣图中)
眺望“技艺未来”:少年指尖的传承之惑
然而,在深入了解苗绣文化价值的同时,队员们也看到了最令人揪心的矛盾景象:村里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表达着对苗绣绚丽图案的天然喜爱。他们的小手抚摸着绣片上展翅的凤凰、绽放的山花,眼睛里盛满对祖辈智慧的惊叹。但身为苗族后代的他们,却大多不会拿起绣花针。
绣娘吴大姐的话语道出了现实的无奈:"我们这代人会绣,但不愿教孩子——这手艺,养不活人啊。"她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绣了一半的衣襟,针脚里藏着三十年的光阴,却换不来孩子的一堂补习费。当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喜爱撞上父辈们现实的生计考量,那根连接千年文明的丝线,在少年们的指尖变得纤细而脆弱。
更令人忧心的是,当都市的繁华不断吞噬村寨的青壮劳力,苗绣所承载的族群记忆、自然崇拜与生命哲学,正被简化为旅游商品上的肤浅符号。
(图为十八洞村村民小憩)
这份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无字史书”,如何在现代经济的浪潮中找到存续的土壤?苗绣技艺的传承之光能否穿透现实的迷雾?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苟才益 赵余美 李洺思)
责编:蒋茜
一审:蒋茜
二审:甄荣
三审:周韬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