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乡拳韵汇四省 太极丹心铸同心——湘鄂渝黔边区村太极大晒活动侧记

刘番 彭秀彬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5 17:29:37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刘番 彭秀彬

7月5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比耳镇兴隆村在晨曦中苏醒,酉水河畔的土家吊脚楼前,19支来自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的太极代表队与河南温县陈家沟宗师泰斗齐聚一堂,共赴“橙乡拳韵·康养兴隆”村太极大晒活动。当土家船工号子的雄浑与太极云手的绵长相撞,一场以“太极”为媒的民族团结盛宴,在武陵山区绘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四省同擂太极鼓:文化交融里的血脉相连

“酉水号子吼起来,太极神韵舞起来!”开幕式上,兴隆村村民以国家级非遗酉水船工号子迎宾,土家织锦纹样与太极八卦图在晨光中相映成趣。来自重庆酉阳的太极队以75人阵容展演6分43秒的《精编传统杨式太极拳23式》,39人的湘西州和谐太极队则舞动《新十三式太极拳(新八法五步)》。24式简化太极拳、42式太极剑、游龙拳等30余个表演项目依次上阵。既有太极拳非遗传承人陈家沟太极双扇表演,太极拳综合套路展演,也有苗汉杂居村落的农民拳师,结合传统太极创新的游龙拳与七十二闭手组合、健身气功八段锦展示。“当我们的山歌唱响太极场,才明白文化不分地域,都是中华民族的根。”保靖县太极协会会长王开发的话,道出了现场各族群众的心声。

活动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保靖县比耳镇兴隆村与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的签约授牌仪式。陈家沟陈氏第二十世嫡宗传人陈自强将“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总会湘西兴隆村分会”牌匾郑重交予兴隆村代表张建峰,一纸协议让黄河文明与酉水文化跨越千里“联姻”。“双村结对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交流、文明的相融。”保靖县比耳镇党委书记龚彪一语道破深意。陈家沟嫡宗传人陈自强、陈娜演绎的正宗《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与湘西本土队伍的《游龙拳》形成南北呼应,太极“和而不同”的哲学恰如边区各族群众的共生之道。

一拳一橙谋振兴:产业创新中的团结密码

保靖县15.8万亩保靖黄金茶茶园与酉水百里画廊的17.6万亩的保靖黄金橙产业带构成的生态画卷,为这场太极大晒提供了天然舞台。

活动结束后,临时太极教学点前围满了选手,他们虚心向老师请教太极拳的一招一式。参赛者在橙园中习练24式简化太极拳,阳光为柑橘树镀上了金边,微风徐来,树叶在地上撒下斑驳的影子。

“太极+柑橘+旅游”的融合图景徐徐展开,竹艺工坊中,土家竹编省级非遗传承人姚元飞计划将太极图案融入竹编茶具。“我们要培育‘既懂山歌又会太极’的新农人。”据介绍,当地已启动文化、产业、协作“三个升级”计划:设立土家文化保护基金,与陈家沟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比耳柑橘”与“橙乡拳韵”双品牌联动,开发太极主题采摘园、康养民宿集群;开发“太极康养+非遗体验”旅游线路。龙山县里耶奇迹太极队队长周丽对此充满期待:“边区各县资源共享、客源互通,太极就是我们团结致富的‘金钥匙’。”

这里,酉水号子与太极韵律共鸣,非遗瑰宝在拳脚生风中焕发新生;这里,柑橘产业与康养理念交融,绿水青山正转化为致富奔康的“幸福靠山”;这里,以文化为桥、产业为舟、生态为帆,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铿锵答卷。

绿水青山共康养:生态画卷下的同心同行

酉水百里画廊边,太极拳爱好者在河畔竹林中舒展身姿,背后是万亩保靖黄金橙的绿意。活动以“康养+休闲+文化”为轴,不仅响应“健康中国”战略,更打造了都市人群回归自然的“桃源样本”。

“以拳法修身,以橙香养心,以酉水涤尘。”兴隆村分会代表张建峰的致辞道出活动内核。当四省边区群众同练一套拳、共饮酉水茶,太极已超越武术范畴,成为连接各族人民情感的精神纽带。正如陈家沟大师陈自强所言:“太极的‘和’文化,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追求一脉相承,这便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命力所在。”

阳光下,土家、苗、汉等各族群众围坐交流太极拳心得,切磋武艺,共话振兴。这场跨越地域、融合文化的太极大晒,不仅晒出了边区百姓的健康体魄,更晒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当太极的圆融与民族的同心同频共振,武陵山区的乡村振兴之路,正通向更辽阔的远方。

责编:李孟河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