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艺风丨盛伯骥和他的胶片小馆

  湖南日报   2025-07-05 09:25:22

文丨盛伯骥

经过好几天忙碌,我和老同事严命均完成了布馆的最后一个环节,去了艺术馆对面的一家蒸菜馆,喝了瓶小酒,预祝S+视文化艺术馆正式开馆,也标志着我的电影梦,有了个终极实现。

我从小喜欢电影,最仰慕的是电影摄影师。早在高中时,看到有同学进了电影厂,而且在大庭广众下抱着摄影机,跟着师傅屁颠屁颠跑着,就希望自己也有这一天。

直至有一天,我真还抱上了摄影机。在科长梅绍武手中,我接过了一台红旗牌16毫米摄影机,虽然是电视台记者,但总算也与电影沾了边。那时是20世纪80年代初,录像设备还没在我国普及,电视的外景画面还只能依靠电影胶片拍摄,特别是每天的新闻节目和重点专题。然而,科技的进步实在太快,没过多久,随着单管摄像设备的普及,电视台除了高画质的节目,如重点纪录片和电视剧室外移动镜头仍使用电影胶片拍摄外,其他节目的录制开始转向摄像设备。

尽管如此,我对电影摄影机仍情有独钟,时不时找上央视的老师们,申请一个题材,领上几盒胶片,过下电影瘾。直至后来,三管式摄像机以及高清摄像机的普及,电影胶片拍摄方式才彻底退出电视台。时光到了今天,胶片电影已完全退出了受众的视野,但它的品质及理念犹存,为许多影视人眷念。

我的胶片电影收藏,除了情怀外,还源于一个偶然的契机。早在二十年前,我应邀参加韩国釜山的一个电影节,在一个地铁口,我遇见了一个地摊商,摆着一部16毫米欧版电影摄影机,虽匆忙路过,但让我留步。几经讨价还价,终于以两千元人民币成交,于是它成为我的第一部藏品。

自从有了收藏的念头,那就一发不可收。近十几年,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出差,我总是利用早上或闲时,去古旧市场溜一圈,收些“宝贝”,积少成多,终于有了一定规模,积累了胶片时代的摄影机、录音机、剪片机、放映机、电影胶卷和书刊画报等300余件老物件。

从系列化归纳,我的电影胶片收藏分为五类,即放映机系列、摄影机系列、录音机系列、剪片机系列和电影书刊画报系列。而且在各自系列中,不但注意了工序完整,还注意了结构完善。以放映机藏品为例,不但有国产35毫米和8.75毫米电影胶片放映机,更多的是16毫米、9毫米和8毫米的各国电影胶片放映工具。同时,在机械模式上,不但有前后卷片、上下卷片等方式,甚至还有手摇卷片放映机。

在胶片电影摄影机里,最让我看重的是那台德国生产的阿莱Ⅱ型35毫米电影摄影机,因为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西方许多经典大片都是出自它手。而让我最有情怀的则是那台甘肃光学仪器厂生产的16毫米红旗牌摄影机,它不但是我参加工作时使用的第一种机型,而且还是儿子盛夏在我生日时,千方百计淘到送我的。在我收藏的各种类型电影摄影机里,每一种机型都有一个故事,我期待为每个参观者解说。这些老物件不仅是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见证,也是不可多得的红色记忆,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

如果来馆观赏,还有一件珍品不可忽视。我收藏的一件20世纪40年代的钢丝录音机,应该是不为多见。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录音技术是从钢丝记录开始,后到磁带记录,直到数字化。

讲句实在话,我的收藏动机,是想建一个电影博物馆。后来发现自己有点自不量力,干脆走向商业模式,以营销姿态面对个人情趣与情怀,也许这是最恰当的时代行为。因此,我在《馆主敬言》中写道:这里应该是您从未踏进过的视觉艺术园地,也是您从未经历过的文化商业环境。作为全国首个以胶片电影为主题的艺术小馆,本馆不但是收藏家的宠地,也是研学者的福祉,更是众多电影发烧友的必到之处。这里不但展示了130年以来胶片电影艺术的各个环节,也收纳了世界及中国胶片电影的部分经典,同时也承载了人类视觉文化的传播意义。希望这种集收藏消费、观赏消费以及个性消费于一体的运营模式,成为现代文化消费的一道新风景。

湖南日报湘江副刊艺风版面投稿邮箱:whbml@163.com

征集:戏剧与影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摄影、非遗等题材评论及散文。

责编:龙文泱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