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07-05 09:14:59
文丨贺事实
维克多·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是石头筑成的史诗,而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则用舞台艺术重新浇筑了这座宏伟建筑。自1998年巴黎首演起,这部法语音乐剧以颠覆传统的艺术语言,将15世纪巴黎的风云激荡浓缩为150分钟的视听盛宴,享誉全球。
前段时间,音乐剧《巴黎圣母院》2025中国巡演收官站登陆长沙,4天5场演出门票全部售罄,超过一万名观众涌入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我有幸在首场演出中感受到星城夏夜与巴黎钟声的奇妙共振。
1.文学骨骼的舞台重塑
提及雨果的原著《巴黎圣母院》,大家并不陌生。而音乐剧有何不同呢?
从巴黎圣母院阴森的钟楼,到街头喧闹的人群,从纯洁善良的爱斯梅拉达,到外表丑陋内心美好的卡西莫多,原著中丰富的场景与人物群像为这部音乐剧奠定了深厚的文学根基。音乐剧并非简单复述故事,而是对文学内核的当代重铸。雨果在原著中写下的希腊文“ANAΓKH”(命运),成为贯穿全剧的核心隐喻。
“石头是厚重的书页,人类企图用它攀及星辰”。开场曲中,诗人格兰古瓦以雄浑激昂的旋律《大教堂时代》,瞬间将观众带入了15世纪的巴黎。巨大的倾斜石柱、可移动的石墙、三座垂落的巨钟、光影变幻的舞台,音乐剧将原著中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大量笔墨高度抽象,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舞台装置。原著中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批判被浓缩为几个极具象征性的场景,如《非法移民》一曲呈现了吉卜赛人的遭遇、社会阶层的分割。
格兰古瓦的流浪生涯、小百合与卫队长菲比斯的家族联姻等大量次要支线情节被舍弃。音乐剧将核心矛盾浓缩为三角情感冲突与正义邪恶对抗,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弗罗洛与菲比斯之间的情感纠葛成为主线。《舞吧,爱斯梅拉达》《心撕裂》等经典唱段,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情感撕裂推向高潮。
剧中人物形象也被适度类型化与符号化。原著中副主教弗罗洛复杂的心理转变过程被简化,音乐剧更强调其偏执与疯狂的一面,通过《致命狂恋》中极具爆发力的高音与扭曲的肢体语言,将他的欲望与罪恶直观展现。卡西莫多的善良与忠诚则被进一步强化,《人世何其不公》以温柔而悲怆的旋律,将他孤独的守望与无私的爱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种处理牺牲了部分人物的复杂性,削弱了雨果笔下巴黎社会全景式的批判厚度,却让个体的悲剧力量更凛冽,戏剧冲突更尖锐,情感表达更直接。
即便进行了叙事精简,音乐剧仍精准抓住了原著震颤人心的永恒命题。美与丑的辩证、人性善恶的极端对立、个体在命运前的无力感,都通过舞台语言获得更强烈的冲击。卡西莫多的《我的救世主》将绝望与悲伤表现得淋漓尽致。弗罗洛的神父信仰与情欲的撕裂在《身为神父恋红颜》中激烈碰撞。
2.声影交织的艺术新生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创新性地采用“歌者不舞,舞者不歌”的形式,打破传统音乐剧的表演范式。歌者专注于用声乐体现人物情感与戏剧张力,舞者则以肢体语言构建恢宏的视觉效果。
剧中音乐融合了流行、摇滚、古典等音乐形式,既保留了文学原著的史诗感,又以极具现代感的旋律直击人心。55首歌曲以一唱到底的磅礴气势贯穿全剧,无一句对白,却将故事与情感表达得酣畅淋漓。
《大教堂时代》首尾呼应,作为核心主题旋律贯穿剧中。副主教弗罗洛的《致命狂恋》通过真假声交替与撕裂式唱腔,刻画其宗教压抑下的疯狂。民众合唱《愚人庆典》强烈的节奏打破历史厚重感。
爱斯梅拉达的主题旋律《美人》是剧中最为人熟知的唱段,曾亮相2024年央视春晚。这首歌曲甜美中带忧伤,成为美与悲剧的象征。歌曲通过流行与摇滚的编曲,让三个男性角色的对唱充满戏剧张力。三种截然不同的音色诠释着三种爱,卡西莫多撕裂的嘶吼有着卑微者的纯粹,弗罗洛深渊般的低吟是扭曲的占有欲,菲比斯华丽的假声则是虚荣情欲的浮华面具。复调音乐层层堆叠,人性的复杂跃然眼前。
我最喜欢的剧中唱段莫过于《佛罗伦萨》,这也是剧中最具思想深度的唱段之一。雨果在原著中借副主教弗罗洛之口,揭示哥特教堂作为“石砌圣经”的时代即将终结,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使知识摆脱神权垄断,书籍将成为新的人类文明方舟。音乐剧将跨越二十页的宏大论述,提炼为副主教与诗人四分钟的灵魂对唱。“石头筑起的信仰之书,铭刻着永恒的神谕”“油墨浸染的轻盈书页,终将插上自由的羽翼”,歌曲以复调音乐的形式展开对抗,副主教的男低音铿锵有力,如不可动摇的权威堡垒,捍卫教会的尊严与传统;诗人则以清亮且充满激情的音色回应,充满了对新兴知识传播力量的憧憬。
舞蹈、杂技等也为这部经典注入了强烈的现代气息。愚人庆典的癫狂、卫兵队列的秩序、吉卜赛舞的野性,都成为核心叙事语言。舞者们攀爬、翻滚、飞跃于倾斜的钟楼骨架,用肢体动作把抽象的情感和剧情直观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特别是卡西莫多演唱《钟》时,特技演员化身拟人铜钟,在摇摆的铜钟上表演高空杂技,在卡西莫多的嘶吼中翻飞,极具冲击力。多媒体投影与光影变幻,如命运之轮、燃烧的火焰等意象,也为作品提供了多元解读空间。
“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人类企图攀及星星,镂刻下自己的事迹,在彩色玻璃或石块上。”歌声渐歇,大幕缓缓落下,梅溪湖大剧院内的空气仍在震颤。信仰的时代已成云烟,哥特建筑曾在火中损毁又重生,雨果笔下不朽的钟声仍在回响。在扎哈・哈迪德设计的这座未来感建筑里,我们在“诗人”引领下同唱起史诗般的《大教堂时代》。这一瞬间,我有点恍惚。神权会倾颓,建筑会崩毁,顽石会风蚀,纸页会枯黄,唯有人类文明之火,生生不息。
湖南日报湘江副刊艺风版面投稿邮箱:whbml@163.com
征集:戏剧与影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摄影、非遗等题材评论及散文。
责编:龙文泱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