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诚其人 旖旎其文——读肖鲁仁作品集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4 16:57:38

文丨杨又华

老同学肖鲁仁先生拟将其文章选辑出版,嘱我写几句话。说来惭愧,这几句话竟一写写了两年!原因呢,一是因我那无药可医的“懒癌”;二是心下一直惴惴:籍籍无名如我,所写所谓“序”,恐不仅无能为其大作添彩,更或唐突斯文矣。奈何鲁仁先生痴若尾生,一直苦苦等待,只好腆然提笔,勉力写下一些字。

读鲁仁先生的文章,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中学时代同学给他取的绰号——“鲁班”。那时候并没有觉得有何妙处,取此绰号,仅仅因为他名字中有一“鲁”字罢了。现在看来,特别是读了他的文字之后,顿觉这一雅号真如颊上三毛,有追魂摄魄之妙。鲁班者,中国百工圣祖,慧心巧手,神夺天工,又抱兼爱非攻之教,朴厚如山。鲁仁先生之为人与为文,于公输盘先生,真有几分神似也。

鲁仁之憨直率真,在学生时代是出了名的。有些人,随着步入社会,历经人事,其少年心性会有所改易,而肖公之“鲁”,却终生不移,且老而弥纯!我们老同学中流传一句笑谈:千万不要在肖鲁仁面前说笑话,因为他会认假为真。当然在他追问之下,知晓了原委,他也会笑得像个老僧。我们中学同学中颇有几个嘴利如刃、每次聚会专以谑笑他人为能的家伙,每当此境,鲁仁先生便更显得与世凿枘、不谙人情。然而与鲁仁相处既久,我却体会到了他的本真朴厚温蔼,就像苏轼笔下的老友钱穆父“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总之,在生活中,肖鲁仁先生是一个其貌憨然蔼然的“迂夫子”。然而,他笔下的文字,却与他本尊的形象迥然异趣,那里有对世事人情的深入洞察,有对人生百态隐曲幽微的感悟揭橥,有论世话事的明快犀利,有登山临水的恣意畅达。更让人感佩的是,他博古通今,知识储备厚实,各种古今中外的名人故实、诗文曲赋俯拾即是,信手拈来。

文集中,有一类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随笔、杂感。写人的,如《奶奶》《斋夫子》《舞者方静》《哦,永实》《一鸣如歌》《这个同志》《老寒腿》诸篇,取事精审,描摹传神,对话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在目前,而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悲悯情怀尤令人动容。看完《奶奶》,对那位胸宽如海、持己如佛的老人不禁肃然起敬,也明白了作者的宽厚性情原来其来有自。窃以为,这一篇较之朱自清的《背影》毫不逊色。那些随笔、杂感,如《中年品茶》《暧昧》《脱发记》《让座》《家有蒙童》《人情似纸》《理解唠叨》《闻香忆童年》等篇,或情思婉转,寄慨遥深;或能近取譬,微言大义;或妙语连珠,旨趣盎然。其中《中年品茶》,颇有梁实秋《雅舍》之神韵。

有一篇《尘香》,我想应该是以真实人物为蓝本所写的中篇小说吧。写小说,需要厚实的生活积累。说到积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人事经历,但于芸芸众生,这些经历不过是过眼云烟,而于作家而言,却会用心地观察记录、爬梳整理、沉淀酝酿,最后酿出文字之蜜。读罢《尘香》,不能不佩服鲁仁先生积累之功:他对故土少年生活细节的记忆,是那样真切;对中西医技、医方以及乡镇医院之运营管理等的了解,是那样熟稔、专业,对人物、环境的观察,是那样细致。因此,小说的人物才立得住,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至于说这个小说究竟写得怎么样呢?我只能说基本成功。小说主人公尘香跌宕起伏的爱情、家庭、事业,确实令人感叹唏嘘,掩卷亦有值得回味之处。但故事的架构和情节,还略缺“经营”;人物、环境、心理等的刻画描写,还略失于粗。我想,鲁仁兄有较厚实的积累和基础,应该贾勇而进,再著新篇。期待看到他更成熟的作品。

文集中的一大篇章是“江山多娇”,多为山水游记或地方小传。这些文章的一个共同特点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曰“文气盎然”。它不仅有令人赏心悦目的眼前景、眼前事,且于引经据典间,显露历史的时空纵深。诗文山水,浑然一体。好景各有妙处,山水亦须解人。带一双慧眼,揣一颗文心,方能真与山水相亲。鲁仁先生是有慧眼且有文心的。看他写的《似曾相识九嶷山》《湄江的眷念》《梦里江南》诸篇什,皆情致婉转,别有会心。

文集第三大篇章取名“还在惦记着”,辑录的是他在报社工作时写的时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的话题,可以说是对他媒体工作生涯的深情回望。媒体界写评论者多矣,而鲁仁先生的时评则自有他的特色,不以辛辣尖锐见长,而以开合自如、娓娓道来为胜。还是讲究引经据典、讲究“文气”的鲁夫子风格。正因如此,与某些退休前结集新闻作品“出书”的媒体人不同,鲁仁先生本应“速朽”的旧作,还是有值得读者赏看的文学性在。

最后,我想说的是:为了等这样一篇胡言乱语的“序”而耽搁了大著的付梓,罪过,罪过!还望鲁仁先生海涵。

责编:龙文泱

一审:龙文泱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