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15:10:03
进入七月,热浪席卷南北,空调加冷饮便成为无数人的“续命神器”。然而,医疗专家特别提醒:高温时过度贪凉,小心“冷中暑”乘虚而入。
乍听到“冷中暑”一词,不少人肯定会疑惑:中暑不都是因为高温吗?
江苏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急诊科主任王飞解释,“冷中暑”并非医学标准术语,其本质仍是中暑,是人体散热机制在剧烈温度变化下失效或紊乱的结果。“医学上,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主要原因是人体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体温升高。”
体温调节系统就像是人体的“智能管家”。高温下,人体血管扩张,汗腺也会全力散热。突然进入极冷环境或猛灌冷饮时,应激反应会让血管从极度扩张状态急剧收缩,减少通过皮肤的血流散热;突然的寒冷刺激还可能导致汗腺功能紊乱,削弱皮肤的蒸发散热能力。如果此时人体产热未减少,体温可能持续上升,导致“中暑”加重。
“‘冷中暑’初期多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寒冷刺激下还可能出现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王飞说,严重时体温会超过40℃,并伴有皮肤灼热干燥或冷汗淋漓、心跳加速等症状,甚至出现意识模糊、昏迷。
高温天气下,有几类人群尤其需要警惕“冷中暑”。婴幼儿体温调节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二者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冷中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及长期患病群体,因身体应对环境压力能力下降,也容易“中招”;户外劳动者、运动员等高强度工作者,持续产热多,进入低温环境时体温急剧下降,“冷中暑”风险会显著增加。
“快速剧烈的温度转换下,这几类人群如果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就是冷刺激导致中枢调节功能失调,进而引发的消化功能紊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许志朋说。
“冷中暑”多发生在冷热交替间,人们很难及时察觉。不过,预防“冷中暑”也并不难。
专家建议,外出归来,别急着开空调,先休息片刻再调节室内温度,设置在26℃左右为宜,不要让空调风直吹身体。饮用冷饮要适量,最好等身体自然降温后,小口慢饮常温或微凉的饮品,生姜红糖水或姜汤对“冷中暑”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适量饮用。此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也很重要。
万一不幸“冷中暑”,该怎么办呢?
王飞说,如果症状较轻,可以先离开低温环境,到通风良好、温度稍高的地方休息,多喝温水、用热毛巾擦拭身体,帮助身体恢复体温调节功能。“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甚至出现高热、意识模糊等严重情况,务必及时就医。”
(来源:科普中国)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