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孙存 怀化日报 2025-07-03 09:57:27
龙津水上一蓬飘,舟过江南第一桥。
雁塔凉风今夜爽,月光相映彩虹遥。
6月30日晚,在芷江和平湖采访调研后,一首关于芷江和平湖的七言绝句《夜游芷江》广为传诵。
该诗为江苏泰州日报社副刊副主任严勇所作。当时,他刚刚结束对芷江和平湖的采访调研,与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心情一样,遂在微信朋友圈作诗附图以记之。
当晚,全国百名文化记者走进芷江采访调研,和平湖侗族文化浓郁,辅以新型显示等文创手法,夜晚的水波和光影向人们讲述着一串串动人的故事。
“风雨桥上这个创意真的做得好。”温州晚报编委王若江直夸震撼力强。这是芷江利用光影再现了1945年的抗日场景。
当时,日本妄图通过溆浦县龙潭镇翻越雪峰山夺取芷江飞机场,中国军队与美国陈纳德将军及飞虎队浴血奋战,场面极其激烈,后以日军失败而告终。
6月30日晚的芷江,大桥如虹,雄跨在和平湖上空,帆船被战火硝烟与枪声遏止,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股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湖水有情起歌声。乘船继续前行,侗歌如泉水在山涧流淌,声声悦耳。这是对胜利的讴歌、对美丽的赞美。伴随着动听的音乐,芷江历史文化向记者们徐徐走来。
“静水流深,映照古今。”长春日报社副刊部主任苑丹说很受震撼,“短短20来分钟的时间,就看到了500多年的世界最长侗族风雨桥,在明媚的阳光下,一幅侗、苗、汉等多民族融合共生的图景美轮美奂。”
湖中日月,天下和合。她认为,用声、光、电现代化手段传承历史文化,非常有特色,从美丽的和平湖中,让人看见“更大的芷江、更大的怀化”……
和平湖文创项目是以芷江千年历史文化、和平文化为核心,民族文化为特色,以水陆载体为基点,连点成线,将舞水河芷江段建造为芷江和文化典范之作。
该项目以龙津风雨桥为中心,上至和平大桥,下至鼓楼广场,文化与科技相遇相融,让精美的一湖两岸“会说话”。
“奇特的是,屏幕从哪来的?”王若江问道。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利用光电技术,以桥上的装饰物——绳索为载体,彩光辐射便成了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
此时正处盛夏,夜晚暑气尚未退去。当船从桥下穿过时,一行飞鸟掠过,一串串水幕喷薄而出,送来侗民的清凉,打在船篷上哗哗作响,几名采访调研记者顷刻间从船舱跃上船尾,体验一把沐浴的凉爽。
“这是对刚才三道坑漂流的‘互文’。”人群中有人说道。之前,对岸的侗族风情建筑中,芷江三道坑漂流音像让人充满向往,“前面是视频,现在完整地表达了热情的侗民带来的清凉。”
“那里有鱼跳出来了!”出舱“沐浴”的记者借着朦胧的月光,指着远处惊呼,“这里生态好啊,月色、侗寨、清流、飞鸟、游鱼……今晚的画面好和谐。”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文化记者们兴虽未尽,但夜色渐深,只好乘舟晚回。他们表示,将用手中的笔,把这些美好的所见所闻传播出去。(谌孙存 )
责编:卢嘉俊
一审:卢嘉俊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来源:怀化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