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07-03 07:42:22
原载《湖南日报》2025年7月3日06版
晨曦中,南县职业中专的党员教师们叩响失学学生的家门。“有困难大家一起来解决,我们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老师们庄严承诺,是因为背后有学校党总支的坚定部署,更有学校“党建领航新资助、制度筑基新规范、智慧赋能新生态”三维资助工作体系的坚实支撑。
多年来,学校设置多元资助保障,拓展资助思路,开辟了一条“鱼渔兼济、智志并举”的新路子,在县域内创造出了资助工作新生态。
多元助学:强化资助新保障
六维资助构建多元资助矩阵。学校全面落实国家“一免一补一奖 ”的中职资助政策,构造六维立体资助网络,即国家政策兜底、事业收入资助、基金项目支撑、企业同心育才、成功校友捐赠、爱心汇聚传递等。学校每年提取事业收入的3%作为“励志基金”奖励学生;市、县、校三级教育基金会也有奖教助学;合作企业有“同心育才”资助项目;爱心人士与教师“爱心汇聚”捐款捐物。
除国家资助资金外,近三年学校筹集的各类资助现金与物资总额达到1560万元,使资助工作提质扩面。特困学生年度最高受助额度突破9000元,形成覆盖广、额度高、成效好的资助格局。
四级联动精准识别资助对象。为精准识别,学校构建了“班主任摸排、教代会初审、资助中心复审和党总支终审”的四级联动机制,其中嵌入了三轮评审和两轮公示的严格程序。党员教师组建的“爱心家访团”,三年行程覆盖全县12乡镇,建立了资助对象动态成长档案612份。学校还依托智慧平台数据库比对七类困难。这一系列创举,使2024年秋季以后的资助对象动态识别准确率达100%,实现了“对象精准、应助尽助”的目标。
技能助业:创造资助新格局
技术资助激活创业新动能。对学生资助以“鱼”,对创业创新的毕业生,学校则通过技术团队资助以“渔”。在智能制造实训室里,毕业生黄鹊良的研发日志见证资助体系效能。其团队研发“无烟尘火土灰肥装置”期间,校企共建实验室提供全程支持,该项目最终获全国发明奖银奖。
此外,毕业生张伟的农机企业由学校推荐,引进学弟专利设备;陈迎春企业采用了学校高级教师杨平的恒温控制系统。学校28项专利发明,有14项被毕业学生和社会企业采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资助文化提升学子新境界。资助不仅是金钱与技术的给予,更是对施助者和受助者心灵的陶冶。学校每次发放资助金时附送一本《励志传承手册》,里面记录往届学子的反哺故事。有毕业的学子为学校捐赠了大量图书,还有的捐赠了实训设备。2022级李悦阅读学长张伟返乡创业成功后,在手册题写:今朝受助雨露,明日润泽乡梓。资助文化催生奉献行动——雷锋纪念日捐书活动中,受助生通过回收废品筹集书籍200余册;迎新季“志愿红”队伍里,70%志愿者曾有受助经历,奉献的精神就在这互助中潜滋暗长。
智慧管理:孵化资助新生态
党建引领传承资助新价值。国家公祭日,非遗社团师生携受助生深入乡村中学,以红色黏土绘制中国地图传递家国情怀。在“护蕾行动”中,党员教师带领受助生创作防欺凌情景剧,制作短视频覆盖全县家庭。当受助者成为助人者,感悟到“成长-反哺”的意义和乐趣,教育便完成了最动人的闭环。
实训设备上铭刻有校友的捐赠、教育基金里书写着爱心接力、乡村振兴中焕发着受助者的青春。在核心价值的引领下,每粒种子都在破土生发。
智慧管理绘就成长新画卷。学校设置资助育人云平台,实时记载发展轨迹。当毕业生张伟的农机企业引进学弟专利设备,平台会标注“技术反哺”节点;有企业将首笔利润注入学校基金会时,数据将汇入爱心循环模型。平台显示,近三年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60%以上,科技助农覆盖全县80%行政村。扶贫扶志、资助育人。学校的资助云平台为家乡乡村振兴与新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营造了新生态。
从四级联动的精准识别到智慧赋能的动态管理,从六维资助到百万设备捐赠,学校以资助创新诠释育人真谛:最坚实的保障是赋予改变命运的能力,最深沉的育人是唤醒建设桑梓的担当。鱼渔兼济,智志并举,终将培养出报效家国的栋梁之材。
(益阳市南县职业中专党总支书记 邓克芳)
责编:宋姗姗
一审:雷鸿涛
二审:杨军
三审:邢玲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