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2 17:33:27
一口直径1.8米的巨锅中,200只东安鸡同时翻滚爆炒,12位非遗传承人手持长铲协同作业,酸辣醇厚的香气弥漫整个东安和谐广场。
6月21日,永州市“非遗焕青春,烟火醉东安”非遗展演活动现场,这一幕壮观场景吸引了数千市民驻足。在东安鸡非遗美食制作区旁,东安武术传承人轮番展示十八般武艺,招招式式尽显“武术之乡”千年积淀。
这场盛大的非遗展演,是永州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背后,是永州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坚实行动。
2024年7月1日,《永州市摩崖石刻保护规定》与《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药保护发展条例》同时实施。这两部地方性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永州摩崖石刻和瑶医药两大非遗项目正式披上法治“铠甲”。
永州市人大常委会近年来以“小快灵”为立法价值追求,积极推进非遗领域地方立法工作。目前已构建起包括《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在内的多部非遗相关法规体系。这些法规为全市非遗系统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四梁八柱”。
《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开创了湖南省内先河——将瑶医外治技术确有专长人员的考核权下放至自治县考核发证。这一创新举措赋予县级层面更大自主权,让扎根民间的瑶医传承人获得合法身份认证渠道。
监督实效是法规生命力的保障。永州市人大常委会近年来将非遗保护传承列入重点监督事项,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专题调研,汇聚省、市、县三级人大力量,协同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执法检查等方式压实政府法定职责。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报告,审议意见转交市人民政府办理,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将市本级非遗保护工作经费50万元单列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由市财政对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给予适当补助,将市级非遗传承人补助经费提高至每人每年5千元,并列入市级财政预算,要求县级财政将县级非遗传承人补助列入财政预算。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下,非遗申报、培训、展演等工作顺利开展,柳子街、江华水街等非遗街区发展壮大,成为非遗研习和活态传承的重要基地。目前全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项、省级39项、市级114项,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33人、市级123人,建成非遗工坊23个、非遗村镇11个、非遗街区2个。
2021年以来,在永各级人大代表共提出非遗相关建议33件,推动解决了一批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杨方舟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重视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促成永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市非遗保护中心)专门机构成立。何德波代表聚焦女书文化整体性保护,盘志兰等9名代表则推动“瑶族古方引子茶”产业做大做强。
更可贵的是,代表们身体力行参与非遗传承。袁祁利、赵世宜、胡欣等人大代表,既当非遗守护者,又做传承人。他们以求实创新精神深耕非遗领域,用精品项目生动展现传统文化之美。
非遗如何融入现代生活?永州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联动发力,推动非遗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一批非遗企业和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道湘农业、瑶方生物、异蛇科技、德武小子、湘和舜新。这些市场主体将东安鸡、永州血鸭、醋水豆腐等非遗美食转化为畅销文旅产品。
节庆活动成为非遗展示的重要窗口。舜帝祭典、瑶族盘王节、国家非遗龙船赛、女书国际音乐旅游周等大型活动,在人大助推下形成品牌效应。近两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14亿人次,平均年增长25.5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38.69亿元,平均年增长27.99%。
6月21日的东安非遗展演现场,除了东安鸡烹饪和武术表演,还有一群特殊的小参与者——红网永州“校园小记者”们。
在“小小漆扇匠”体验区,来自凤凰小学、富强小学等学校的孩子们以漆为笔、以水为墨,在扇面上绘就东方美学。千年漆艺与童真创意碰撞,“我的扇子像晚霞!”“我的像孔雀羽毛!”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独一无二的作品。
“手工的温度,是机器无法复制的。”指导老师在回答小记者提问时道出非遗真谛。这场体验活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传承的火种,一位小记者在感言中写道:“我要把漆扇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世界看见中国非遗的美!”
活动当天,东安联通保障团队监测着4个扩容优化后的基站,确保网络平稳运行。线上直播间里,非遗产品成交记录不断刷新,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在这里完美交融。
在广场漆扇制作区,一位翠竹园小学的“小记者”轻轻搅动水中的天然大漆,扇面渐渐浮现出山水纹路。“我要把这把扇子送给奶奶,”她抬头对记者说,“她小时候也有这样的扇子。”
水与漆奇幻交融的扇面上,流动着千年时光。非遗传承的接力棒,正从老一辈手中悄然传递到稚嫩掌心,在法治护航下焕发勃勃生机。
责编:郭宸
一审:郭宸
二审:苏莉
三审:唐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