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更新|因虐猫导致考编被刷,并不冤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2 17:23:23

文案、出镜:张英

后期:兰佳琛(实习)

广西桂林一名苏姓考生,历经千军万马冲过事业单位招考笔试面试两道关卡,却在考察环节因“道德品行不达标”被取消资格。原因是,他曾在2024年因投喂混入人用药物的水致使流浪猫死亡,受过学校严重警告处分。这件事在网络上已经发酵两三天了,我们注意到,有两种声音较为突出,一种是“全网监督取消上岸第一人,这对其他人是一个警示”,另一种是“舆论不要对其进行‘追杀’”。今天三点更新对此事也有话要说。

首先是这件事情的“破冰”意义。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中政审是必经环节主要考察考生本人思想进步、品德优良、作风正派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法制观念。此次桂林人社局援引《桂林市2025年度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工作人员公告》“遵纪守法,具备良好道德品行”及“不得报考情形”的条款,将苏某某虐猫受处分事实明确纳入“道德品行”考察范畴,也就是说,苏某某的行为已触及“品行不良”的底线。这相当于又细化了道德量化的尺度,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标准具象化,使“敬畏生命”这个道德底线清晰化。

其次,公职人员的道德瑕疵绝非无关痛痒的“小节”。某些人可能辩称:“虐猫不过小事一桩,何必影响一个人前途?”但是,公职人员手中握有公共资源调配、社会秩序维护的权力。一个对弱小生命缺乏基本怜悯与敬畏之心的人,其人格深处可能潜伏着对规则底线的漠视,对他人痛苦的冷漠。苏某某能将五片药物精心碾碎投喂,如此冷静地策划一场对弱小生命的伤害——若赋予其公权力,谁能保证这种冷酷不会悄然转向服务对象?

另外,舆论的强烈谴责与持续关注,不是所谓的“追杀”,而是对公职门槛的一次校准。将公众对公职门槛的严肃讨论矮化为“追杀”,实际上是混淆了“舆论监督”与“网络暴力”的本质区别。之所以“全网监督取消上岸第一人,是出于对公职伦理乃至社会整体道德伦理的深切期待。更重要的是,舆论关注推动着制度的完善,比如这个事件,就让“勿以恶小而为之”成为检验考公考编人员道德品质的实践标准。对这一事件的持续关注也是人们参与公共治理的朴素形式。

于公职人员而言,对生命尊严的敬畏与呵护,不仅是一种私人情感,更应是刻在骨子里的公共责任。这恰恰也是检验品行的试金石。“虐猫”被刷,不冤!

责编:唐雨琪

一审:唐雨琪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冒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