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之笔,绘就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新图景

钟苗菀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7-02 16:52:32

文/钟苗菀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党建工作是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定盘星”与“导航仪”。当前,面对多元文化交织、思想观念碰撞的复杂环境,唯有以党建为笔,以初心为墨,在理论根基上“深耕细作”,在实践载体上“守正创新”,在制度保障上“扎紧篱笆”,才能绘就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生动图景,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以理论武装为“魂”,筑牢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党建引领,将理论武装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主流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

一是聚焦“核心要义”,把准理论武装的“定盘星”。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将其作为高校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的“纲”与“魂”。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三会一课”、师生政治理论学习等机制,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深刻阐释“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引导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尤其要结合高校特点,将理论学习与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相结合,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理论阐释,用学术话语解读党的创新理论,让青年学生在理性认知中深化政治认同。

二是创新“话语表达”,激活理论武装的“生命力”。 针对青年学生认知特点,推动理论传播从“文件语”向“青年语”转化。如打造“党建+思政”微课堂,用短视频、情景剧等形式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青年宣讲团”,让学生党员用身边案例讲述中国故事、校园变化,使理论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同时,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让理论学习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三是强化“示范引领”,突出党员队伍的“排头兵”作用。 高校党员师生是理论武装的“关键少数”,需在学思践悟中作表率。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理论学习标兵”,推动党员师生带头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并在课堂教学、学术研讨、社会实践中主动传播主流价值,形成“党员引领、师生跟进”的理论学习氛围。

以创新实践为“桥”,拓宽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载体

意识形态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高校党建需跳出“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通过贴近青年、融入生活的实践载体,让主流价值观“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

一是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让意识形态教育“走出去”。 以党建为纽带,联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红色教育基地等资源,构建“校内+校外”实践育人平台。例如,组织“青年党员实践团”深入乡村振兴一线,通过支教、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感受国家发展成就中增强家国情怀;开展“重走红色足迹”主题党日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实地体验结合,使理想信念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现场”。

二是善用“新媒体矩阵”,让意识形态传播“活起来”。 针对青年学生“指尖生活”特点,以党建引领构建“内容优质、形式新颖、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宣传体系。例如,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开设“党建微课堂”“青年说”等栏目,用动漫、Vlog、互动问答等形式解读党的政策;在短视频平台发起“我身边的党员故事”话题挑战,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身边的正能量;通过“云端党日活动”“线上理论竞赛”等形式,打破时空限制,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和覆盖面。

三是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让意识形态建设“融进去”。 以党建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将主流价值观融入文化活动、环境建设、制度规范中。例如,举办“红色经典诵读”“主旋律话剧展演”等活动,将红色基因注入校园文化;在教学楼、宿舍区设置“党建文化长廊”“名言警句墙”,营造“时时受教育、处处受熏陶”的环境;将“爱国爱党、向上向善”的要求纳入学生行为规范、社团管理章程,使意识形态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以制度保障为“基”,巩固意识形态建设的长效机制

意识形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确保党建引领的持续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一是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压实意识形态工作担子。 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明确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将其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学校发展规划;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学院党组织书记直接抓的三级责任链条,确保责任到岗、到人;定期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分析研判校园思想动态,及时防范化解风险隐患。

二是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凝聚意识形态工作合力。 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深度融合。例如,在课程建设中强化“课程思政”与党建的结合,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价值引领;在学生管理中建立“党建辅导员+学业导师+心理导师”协同机制,将思想引导与成长服务同步推进;在科研工作中加强对学术活动、讲座论坛的审核把关,确保学术自由不偏离正确方向。

三是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落地。 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工作评估、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细化考核指标,突出“过程性评价”与“实效性评价”。例如,通过定期检查理论学习记录、调研师生思想动态、评估文化活动影响力等方式,全面掌握工作成效;对意识形态工作不力、出现问题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形成“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同时,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挂职锻炼、评优激励等方式,提升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党建则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与“灵魂”。唯有以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以创新实践架起沟通桥梁,以制度保障夯实工作底盘,才能让党建之“笔”精准发力,绘就一幅“主流价值彰显、师生信念坚定、校园和谐稳定”的意识形态建设新图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作者系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宣传统战部副部长

责编:李寒露

一审:杨永玲

二审:李礼壹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